本报通讯员 李爱玲 段燕红
今年以来,莘县十八里铺镇开展了“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活动,将移风易俗的观念深入人心,该镇形成了婚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写进专题党课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四月上旬,十八里铺镇党委研究决定,为全镇69个村庄每村上一次“移风易俗专题党课”。
党课内容要求学习移风易俗的文件精神,教育党员干部自觉行动,从根本上遏制丧葬事宜大操大办的歪风。目前,该镇所有党员均签订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办理、参与婚丧事宜承诺书》。
党员成了“知心忙活人”
十八里铺镇指导各村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最多不超过9人的红白理事会,该镇提倡“婚丧服务包干制”,即婚丧事宜全部由红白理事会负责处理。对不按照“婚丧事简办”要求办理婚丧事的,红白理事一律拒绝服务和帮助。在红白理事会的约束下,村里“过事”节省了大量费用,村民不再受“攀比风”“重面子”之累。
如今,该镇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和号召力逐步在群众中树立起来,移风易俗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党员带头倡树和谐新风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群众加深了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规定的认识,清新的村风民俗逐步形成。
以郭庄村为例,该村还制定了厚养薄葬的村规民约:村民到了65岁,儿子每月要给老人100元的孝敬钱,初一到初五是孩子给老人钱的时间。
“自规定出台后,群众反响良好,出现了你孝顺、我更孝顺的好风气!”该村涌现出像郭义红等拿出10.5万元为父母买养老保险的事迹。村里年轻的夫妻争相包饺子、炖鸡鱼等改善父母的生活。“儿媳妇每周都是大兜小兜的往家送,还给买了养老保险,这都是村干部引导的好。”村民郭海秋乐呵呵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苑莘本报通讯员孟琛宓洪浩“俺们种的雪梨,皮儿薄、核儿小、汁儿多,吃一口,那叫一个甜。以前村里的群众都种粮食,一亩地累死累活也就挣千把块钱。现在,种梨一亩地多的能赚了近两万元...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