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 临清新闻 阳谷新闻 莘县新闻 茌平新闻 东阿新闻 冠县新闻 高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聊城市 > 莘县新闻 > 正文

期待柳子戏重现辉煌

来源:聊城日报 2017-05-24 09:5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苑 莘本报通讯员 王现超 王彦冬

他们凭借对传统柳子戏的痴迷、热爱和坚守行走在鲁西大地上,超越时空,演绎着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传统曲目,深受广大群众喜欢。近日,莘县魏庄镇甘寨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存奎向记者讲述了其所在的甘寨村柳子戏的历史和他本人对柳子戏一生的情结。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它是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民间曲牌衍化而成的剧种,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名柳子戏。在清代前,柳子戏即被列入“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四大剧种,流行于聊城、菏泽及德州等地,是中国古老四大剧种之一。它的唱词以长短句为主,通过挂“序”的手法,两者交错延长,变化无穷,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之名。数百年来,经过艺人的口头传唱,柳子戏的代表剧目有《孙安动本》《游西湖》《斩判官》《寒江城》《挂龙灯》等30多个。柳子戏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大件”——笛、笙、小三弦,被称为“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伴奏时,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发挥各自的乐器性能,互为补充,音域广阔、音色亮丽、节奏明快、转换自如流畅、民族韵味醇厚,分生、旦、净、末、丑角色,表演方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民间盛传“吃肉要吃肘子,听戏要听柳子”。

李存奎告诉记者,原来为了养家糊口,农闲时老艺人就聚集在一起,到各地庙会演出,春节期间从初一唱到十五,就有了柳子戏戏班子。后来有老艺人在甘寨村招收徒弟,柳子戏就在甘寨村生了根,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今年55岁李存奎,从十来岁时候就开始学习柳子戏,四十多年来,自己也算经历了柳子戏从鼎盛到中断再到濒临失传的过程。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每到农闲时,就会有唱柳子戏的老艺人在鲁西地区庙会上演出,尤其是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唱到元宵节。“文革”时期剧团受到冲击,柳子戏慢慢失去了活力。“文革”后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但后来由于挖掘保护不及时,缺乏资金和传承人,加上豫剧大规模进入山东,不少县级以下柳子剧团受到冲击逐渐解散。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媒体的多样化,柳子戏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冲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降低,加上现在的村民外出打工,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但是可喜的是一批老艺人仍健在。2016年,魏庄镇柳子戏团重新成立,李存奎任团长,并成功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存奎说,目前柳子戏团成员的平均年龄将近50岁,“都是仅剩的一些老艺人了,团里年龄最大的已经85岁,最年轻也近50岁,年轻人嫌赚不着钱不愿意来,现在很多戏都唱不了。”面对这一尴尬的现状,李存奎将自己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转嫁到全家人身上,现在李存奎的儿子及其他家人都在不同的柳子戏剧目中饰演着重要角色。他说,只要能让柳子戏继续传承下去,就是有再多的困难也要克服,也要使柳子戏在鲁西地区传承下去,决不能在自己手中失传。

作为市级非遗(柳子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存奎说,“自己的责任在于承上启下,我要继续挖掘和学习老师的经典剧目,也要和老师一样把剧种的表演特色、唱腔特色传承给下一代,让柳子戏演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闻推荐

十八里铺镇 强化扶贫考核

本报讯莘县十八里铺镇强化督查考核,制定精准措施,确保贫困户实现脱贫。十八里铺镇对照扶贫工作目标,制定脱贫攻坚方案。按照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要求,一户一个脱贫计划,明确要求扶贫对象...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期待柳子戏重现辉煌)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