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苑 莘本报通讯员 邹海宏 段燕红
穿过村头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一栋栋二层小楼在浓绿掩映下别有风情,大街小巷洁净平整全部硬化,中国结样太阳能路灯与文化墙相映成趣,各种各样的花圃布满犄角旮旯……7月11日,记者来到莘县十八里铺镇苏堂村,看着小广场上老人们的笑脸,仿佛置身于高档幽静的别墅区。
苏堂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子和里子内外兼修,设施与文化同步发力,攻坚与长效良性互动,不断改善村民生活、促进乡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激发了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动力。
扭转脏乱面貌
走进村西头的张占国家,屋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客厅、餐厅、厨房雅致有序。女主人说:“原先咱农村人地里干活有土,路上走路带土,回到家桌子上还是一层土,都不觉得有土不干净了。现在村里整洁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擦桌子、拖地,擦不亮堂心里就不舒服。"
2012年前,由于无序建房,村里道路七曲八拐、高低不平,晴天尘土飞,雨天污水流,垃圾乱堆放。2012年,苏堂村作为农村新居建设示范点,先后建成了两层楼房26栋156户,老年公寓60户,五层楼房1栋40户。同时建设综合服务社区、生活广场、供排水管道、地热式集中供暖、道路硬化、社区绿化等配套设施。尤其是大小随地制宜的花圃,彰显着村民美好幸福的生活。
大街上干净了,搬进新居的群众的理念开始慢慢转变,家家户户比着谁家更干净、舒适。张占国说:“别说乱扔垃圾了,街上有个塑料袋,就会有人捡起来放到垃圾箱。"
村风淳朴向善
前不久,村里同时有三位老人去世,有人担心人手不够。由于大家都前去帮忙,三位老人的后事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在苏堂村,互动互助、孝敬老人、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苏堂村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使美丽乡村不仅外在美,而且内在美。深入挖掘本村流传多年的孝故事,重修了节孝碑,立于村头显要位置。村里家家的墙面全部设计成为包括党建、四德建设、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墙,好人好事随时上墙表扬,做到一墙一风景、一墙一创意、一墙一主题;建成了文化广场,组建了舞蹈队,每年举行广场舞大赛;每年开展“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群众自发组成“帮忙队",谁家有事,都自动前去帮忙。
发展美丽经济
今年上半年,60多岁的刘章福依靠他的葡萄园轻轻松松赚了3万多元。刘章福总是说,他能赚钱多亏了村里搞的美丽经济。
苏堂村原有蔬菜大棚800多座,由于这些大棚主导产业是长豆角、西葫等,群众继续增收缺乏空间。2016年,苏堂村把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同规划、同实施,集中流转土地400多亩,建成花果采摘园、大棚葡萄采摘园、荷兰有机土豆采摘园,发展休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了,目前该村正在建造人工湖风景区、乡村记忆文化馆、孝文化展厅,打造集果蔬采摘游、乡村农家游、传统文化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
新闻推荐
为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以实际行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日前,农行济南历下支行与农行山东分行省派“第一书记”工作小组联合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农行济南历下支行全体党员自筹资金60...
莘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