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莘县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新方式新路径,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精准施策、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强志扶智和提升文明素养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授实用科技,涵养地方良风美俗,丰富和群众精神生活,将物质扶助和政策输入转变为内生发展力,让贫困群体有能力变当地的潜在财富为现实财富,走上稳妥可持续的脱贫致富之路。
一、具体做法
(一)精准调研,确定扶什么
2016年3月,莘县县委宣传部牵头专门制定“文化致贫调查方案",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4331人,对全县3个贫困重点乡镇、38个贫困村,2.5万户贫困户采取集体摸底、入户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详细了解贫困户致贫类型与原因,综合相关专家、职能部门、基层干部的意见,全面分析各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开化程度,将涉及文化方面贫困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信心不足占到67%、风气不良占到41%、情趣低俗占到32%、技术短缺占到54%(人群分类重叠交叉),并将具体表现较为集中的村庄和乡镇进行归类,整合了宣传、文化、科技、农业、人力和社会保障、社会团体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制定有关文化扶贫方案14份,点面结合,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工作进展。
(二)精准施策,确定怎么扶
一是包村到户,激发群众精气神。调查显示,目前莘县不少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勤劳苦干的精神,得过且过,在扶贫工作中“等、要、靠"思想严重,这部分人群主要为60岁以上的鳏、独老人,这部分人群由于生活寂寞孤独,缺乏积极努力改变生活的动力。为此,莘县制定了县乡班子成员包乡镇、包村、包户方案,要求帮包人员一对一、面对面地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贫困户消极颓废的具体症结,为贫困户培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十八里铺镇宁堂村60多岁的贫困户曹玉林老人,原本天天睡觉溜达、邋里邋遢,大病小病接连不断,扶贫干部和他结成帮扶对子后,经常他聊天拉家常,鼓励老人开朗上进,帮助鼓励老人开辟自己的小院空地,侍弄一些花花草草,种上新鲜蔬菜。现在老人精神矍铄,干净利索,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经常给别人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感觉自己越活越有劲,不但身体好了,生活也迅速脱贫。
二是多方联动,填补空白送文化。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贫乏,不少群众无所事事,参与宗教、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的现状,莘县科学定制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产品,引导群众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他们的生活生产技能,让正能量的的精神文化占领农村的精神文化阵地。通过公开招标精选了两个民间演艺公司,定期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对演出的剧目进行严格审查和筛选,将本地农民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豫剧、两夹弦、大平调的曲艺送到群众门前;制定了《农村电影放映管理制度》,通过聊城新农村院线有限公司开展农村贫困乡镇、贫困村庄送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内容宣传为宣讲扶贫政策、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民群众讲解选种育苗、病虫防范、农药化肥使用等农业种植技术;做到了贫困乡镇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开设了文化艺术节贫困乡镇专场、贫困村专场,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国学下乡活动等。莘县张鲁镇东街村开小卖部的肖金凤说:“现在不是看电影、就是看戏、看演出,闲着喝酒赌博的几乎没有了,经常看这些上级送来的节目干活也有精神。"截止目前,全县每年电影下乡每年演出600余场,送戏下乡近2000场,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是建立机制,按需定制送技能。以贫困户为就业扶贫重点,对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贫困户创业数据库,依据名册制定技能扶贫培训计划和创业培训计划。在金堤河、马西两大贫困片区各创建了一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向贫困群众的技能不同需求,分别开展家政、烹饪、编制和电气焊等技能培训。已举办各类培训30期,培训群众1500余人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0人。学业结束后经人社局考试发给结业证书,让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学到一技之长,获得工作信息,真正做到了为贫困户送技术、送岗上门。全县57个省定贫困村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实施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能培训班56期,推广优质新品种20个,培训农民6000人次,发放图书5000余册、技术明白纸2万余份。建立电商扶贫培训基地,不间断聘请电商优秀人才授课,推荐失业农民、未就业学生等贫困学员免费接受电商培训教育。截至目前,基地举办各类电商培训班20余期,其中电商扶贫专题培训2期,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1人。
四是活动强化,群众受益更文明。移风易俗让群众节俭脱
贫。面对县内不少地方由于婚丧事大操大办,青少年早婚、彩礼流行“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一动不动",陈风陋俗导致群众因丧致贫、因婚致贫,甚至引起家庭纠纷,莘县专门开展了“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活动;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艺人根据身边的人和事创作了快板《移风易俗倡新风》、相声《万紫千红一片绿》等破除陈风陋俗、倡树文明新风的文化作品100多件,组建了专门的演出队伍,在各乡镇和重点村举行“移风易俗专题巡回演出",地方文艺题材奔上朗朗上口,引人入深、很多移风易俗的段子、唱词、顺口溜在群众中口口相传,大大促进了县内移风易俗的开展。如今,全县不使用棺材的村庄达到170多个,酒席改为“一碗端"的村庄达到830个;响器乐班基本绝迹;泡沫纸扎基本取消;路祭、顶墓祭等繁文缛节越来越少了,丧事成本从以往的2万多元降到5000元左右,婚礼费用也大大减少,减轻了农民群众一项经济负担,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五是孝德入规,贫困老人有所依。根据摸底统计,莘县剩余的8343户、1.48万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老龄贫困人口占47.6%,老人贫困人口比例较高。莘县采取喇叭广播、贴公示公告、上门做工作等形式,加大对孝德工程的宣传教育,把有关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同时把养老孝老写进《村规民约》,建立尊老、敬老、养老的长效机制。此外,鼓励村民签订养老协议,协议书对赡养的情形、赡养人应履行的基本义务、被赡养人的基本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各赡养人落实孝德情况进行张榜公示。截止目前,100%贫困老年人与其子女或近亲属签订了赡养协议,规定赡养人在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义务,解决独居或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让敬老爱老蔚然成风,不但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老年人脱贫的重大问题,而且使孝敬老人成为了一种基本品行、自觉行动和精神追求。
二、几点启示
(一)要从“精"字上做文章
长久以来,各级及各部门深刻认识文化对于农村脱贫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作了大量工作,开展了大批热热闹闹、甚至千篇一律的文化扶贫活动。但文化等并不在于形式和数量的多样化,关键在于深度和精细化程度,关键要树立问题导向意识,要真正弄清群众需求,实现群众缺什么补什么,补什么作什么,只有群众真需要、看得懂,才能接受。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一场荡涤心灵的电影,一次切合实际的演出,说不定就能触动贫困贫困群众封尘已久的心灵,提升百姓的精气神,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要从“准"字上求效果
针对贫困户实际需求,贴近贫困户受教育程度,尽量采用听得懂、容易理解、尽可能简单的方式送文化送科技送技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特别是结合“***"这一要求开展精准施策。培训只有突出学员主体地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加大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参与式教学的比重,大力推行一线领导干部和“操盘手"授课,才能行之有效。
(三)要从“久"字下功夫
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培训一门技术、发展一个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之后,不能一送了之,还需做好行为实践的后续引导,让他们在完成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真懂真用。为此,莘县点面结合,在个人面对面做做足工作,在营造氛围,全面推动上下功夫,层层推动,齐心合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实行了固化于行,完美收关。
(四)要从“特"字找突破
多年来,莘县是“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是中国香瓜之乡、中国双孢菇之乡、中国蔬菜第一县,绿色瓜菜享誉全国。以往这些产业大多都集中北部乡镇。针对此问题,莘县开展了“南北对接"活动,南北乡镇和北部乡镇全方位直接优势互补,机制、技术、模式直接转移,实现了南部乡镇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的高起点起步。这也说明,区域内的互帮互扶不仅能快速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还能扩大特色产业聚集优势,反过来助力先进地区发展。
新闻推荐
近日,河北邯郸市复兴区民警救助了一名山东女孩,她自称从山东冠县回莘县的途中,只因喝了一瓶陌生人递过来的水,醒来后发现竟然到了邯郸,手机、钱等都不见了。随后,在民警的帮助下,该女孩回到了山东老家。...
莘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