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每逢中秋,分隔两地的家人都期待着在这一天团聚,赏圆月、品美食。彼时,物质虽不丰富,但佳节的氛围却很浓厚。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却发出了“节味淡了”的感慨。其实,无论中秋美食、中秋礼品变得多么丰富,人们追求的不过是记忆中那最深刻的味道,那最真挚的情感。在这个传统佳节,您不妨跟随本刊一起找寻记忆里的中秋味。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习俗。其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清代,月饼制作技巧越来越高,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古人赞桂花:“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山海经》中有“招摇之山,其上多桂”的记载,爱国诗人屈原的《九歌》也有“莫桂酒兮椒浆”的诗句,这说明早在秦汉时,桂花就已引起人们极大兴趣,时至今日,人们对桂花的喜爱仍是有增无减。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尝芋头
由于蝗虫不食的特点,芋头自古便有“平时菜蔬,荒年粮”的美誉。中秋时家家都要煨一锅芋头,一边赏月,一边齐享芋香之美味。中秋食芋,还有不信邪之意。相传东汉年间,刘秀和王莽大战,刘秀兵败被困在山上,军土们饥饿难忍,此时王莽用起火攻,恰逢天上下起大雨,山火被大雨浇灭了,在刚燃烧过的泥土中飘散出阵阵香味,军士们拨开泥土草灰中竟是烧熟了的芋头,军士们饱餐一顿,精神倍增,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于这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汉光武帝刘秀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下令每逢中秋节全军都要设宴大吃芋头,以示纪念。
食鸭肉
按旧风俗,每到阴历八月十五食鸭人数最多,吃鸭形成习俗的理由有三:一是卷饼吃鸭赏月的风俗使然;二是中秋时节的鸭子丰腴肥美;三是鸭本是凉性食品,宜作滋阴养津以防秋燥。中秋赏月,如果自家烙了饼烤了鸭,片出鸭肉卷薄饼,热热地吃,与品尝凉月饼相比,自然别具风味。桂花鸭,对于嗜鸭的南京人来说,中秋节餐桌上增添了一道不可缺少的赏月佳肴。
品螃蟹
中秋食蟹的历史仅仅在我国不知延续了几千年。古有民谚说道“西风响,蟹脚痒”,说的是每年立秋后的秋风一起,螃蟹就开始徊游到江河的入海口产卵,这个时候的雌螃蟹黄已满、雄螃蟹也膏正肥,趁此机会捕捞上来的螃蟹是一年之中最好吃的。《红楼梦》中黛玉曾咏蟹“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也如薛宝钗题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从第一位吃螃蟹的勇士开始,蟹之美味迅速为古今之世人所知。 (本刊综合整理)
新闻推荐
时报讯 (记者任晓斐)昨日上午,山东省作家协会为阳谷县李台镇的关门口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六一节礼物——— 价值两万余元的爱心书包、学习用品和电扇,使孩子们有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据...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