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记者赵厚鹏报道
本报讯8月31日,滋镇大周村66岁的田淑英来到大周村手工艺品加工点,领了当月的工资,她乐滋滋地数了数,一共是840元,分毫不差。
据大周村手工艺品加工厂负责人刘春红介绍,她的加工厂是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成立的,目前在全镇13个村分别设立了加工网点,主要给天津洪仁桥有限公司和聊城阳谷县豪舒特汽车装具公司配套生产针织棉帽和汽车座垫,加工厂采用来料、发料、领活,家中加工的模式,现在来领料干活的留守妇女共有328人。“织棉帽和汽车座垫这个活,技术上不复杂,工序简单,工人中中老年妇女占了多半,岁数最大的有72岁了呢。手脚快一点的,一个月能挣九百多元,慢的也能挣四五百元,挣钱顾家两不误,特别适合村里的留守妇女。 ”刘春红说。
为充分利用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滋镇鼓励引导各村有资金、有技术的能人创办加工厂,积极新建和引进“妇”字号加工项目,积极和大企业联姻,为大企业搞好配套生产,以“企业+农户”的形式增加留守妇女的就业机会,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难的问题。
“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每个月还有1500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在该镇鑫福瑞制衣厂上班的张海涛满足地告诉记者。鑫福瑞制衣厂是该镇张道村村民夏宝福创办的,该制衣厂拥有40台电动缝纫机,采取订单生产的模式,主要是给北京的客商生产羽绒服、防寒服,共吸纳了周边10个村的58名留守妇女,年龄在30—40岁之间,月工资平均在1500元左右。
据了解,在滋镇,像大周手工艺品加工厂、鑫福瑞制衣厂这样的加工厂共有8家,带动了全镇935名农村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
新闻推荐
德城讯 (张卫忠 许治中)7月24日,天衢办事处退伍军人王建德创建的消防器材厂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赶制订单。王建德2003年退伍后筹资10万元创建了这家工厂,如今已拥有固定资产600万元,为150人提供了就业...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