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 临清新闻 阳谷新闻 莘县新闻 茌平新闻 东阿新闻 冠县新闻 高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聊城市 > 阳谷新闻 > 正文

刘琰:为官十几载 归乡无路费

来源:大众日报 2015-08-12 13:55   https://www.yybnet.net/

皇子三跪刘琰老影刘琰墓碑□本报记者王建卢昱本报通讯员刘勇

盛夏七月,火辣的太阳炙烤着鲁西平原,地里庄稼都打起了蔫儿。阳谷县西八里营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村民们三五成群,拉呱消暑。

西八里营,相传是孙膑、庞涓鏖兵之地。因孙膑八里为营,故得此名,后分为东西两村,有十三姓,以刘姓为最多。

“先祖自山西洪洞迁徙而来……”蒲扇摇摆之间,刘氏祖先创业之艰难,高中功名的骄傲,在刘氏族人的闲谈中,如清泉汩汩流出。每每讲到十一世祖刘琰时,气氛准会达到高潮,“刘琰为官清正,给雍正当过老师,被康熙皇帝御封‘穷八辈\’。”

“老天不救穷命人”

康熙御封“穷八辈”

刘琰,字公琬,号介庵,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官至江宁知府、江西学政,其一生之生活,用一个“穷”字概括足矣。

幼年丧父,16岁又没了母亲,贫苦之家出生的刘琰迭遭不幸。

刘琰家穷到什么程度?60岁的西八里营村村民刘金明,从小就喜欢追着长辈听刘琰的故事。据他介绍,刘琰上学时,穷得吃不上饭。“中午放学,别人的孩子回家吃饭,他到树林里,捡树上落的枣吃,喝井里的凉水。”

一个同学丢了东西,见刘琰穿得破烂,就赖他,事情闹到了老师那儿。“老师为了考验刘琰,在他桌洞里放了一块银子,还留了一张纸条,上写着‘天赠刘琰一块银\’。过了一段时间,老师打开桌洞,发现银子纹丝没动,还多了一张纸条,也是七个字,‘老天不救穷命人\’。老师看后,知道刘琰本不爱财,是被冤枉了。”

刘琰嗜读,晚上点不起灯,往往对着忽明忽暗的一盏铜灯读书。月明之夜,到院子里“映月而读”。寒窗十载,刘琰饱读诗书,声名渐起,20岁参加童生试,顺利过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刘琰在乡试中高中解元。康熙三十年(1691年),刘琰考中进士,授翰林院清书庶吉士,后又授翰林院检讨。

金榜题名,意味着飞黄腾达。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考中功名,金钱美色便纷至沓来,甚至人情冷暖也为之一变,所以才有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然而,刘琰是个异类,进士及第后,穷日子仍挥之不去。在翰林院为官期间,刘琰有《抱病卧檐下有感》等诗作,其中不乏“有客羁长安,金尽裘亦敝”、“长安落落十经秋,每到新年赎敝裘”、“家无隔宿粮,门无高轩过”、“饥饿不出门,病卧穷檐下”等描写贫病交加的诗句。

刘琰卧在翰林院的屋檐下,郁郁不得志,但在刘氏族人口口相传中,此时正是他受皇帝宠遇的时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太后六十大寿,康熙皇帝命群臣撰写《万寿无疆赋》。在同时撰写的四十九人当中,刘琰的赋被列为第一。《刘氏家谱》记载,康熙龙颜大悦,提起御笔,挥毫泼墨,写下了“唐有李白清有刘琰”八字。

最能证明刘琰所受宠遇之隆的,非“皇子三跪刘琰”的老影莫属。过年祭祖,家家都会请出这张老影,每到这时,也是刘氏族人最感荣耀的时刻。

61岁的刘学车拿出一个精致的木匣,小心翼翼地取出两本家谱,轻捻纸张,民国时翻刻的书影呈现在眼前。

影中,刘琰端坐太师椅,太子跪在近前,一旁的康熙皇帝一手按在刘琰肩上,不令其起。

相传,刘琰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被康熙皇帝请入宫中,教皇四子胤禛读书。胤禛顽劣,贪玩逃学,刘琰不因胤禛身份高贵而宽纵,狠狠地责罚。骄横惯了的胤禛不服管教,带几个太监,将刘琰按在床上,五花大绑,折磨得奄奄一息。康熙发现后,训斥了胤禛,让他跪在刘琰面前认错,后又令宫中画匠,将这一情景绘成图画,赠于刘琰。这便是“皇子三跪刘琰”老影的来历。

有一年,康熙沿运河南巡,刘琰随驾。沿河官绅纷纷进献金珠宝物,龙船吃水渐深。刘琰生活清贫,大概康熙有所耳闻,想把船上的宝物都赏给他,便对刘琰说:“到你家乡阳谷的时候说一声。”刘琰聪明绝顶,一下就猜中了皇帝的意思。船行一天后,康熙问刘琰:“到了吗?”刘琰答:“没有。”又走了一天,康熙再问,刘琰还是说没有。等船快到江南时,康熙还在问,刘琰说:“早过了。”康熙哀叹地说:“本想到你家乡,把这些财宝都赏给你,可你偏不要,活该穷八辈。”刘琰笑着回:“还能发财吗?”康熙没好气地说:“发你老坟上的柏树疙瘩!”

这则颇带玩笑色彩的传说,在刘氏后人中广为流传。掐指一算,刘氏第二十代至今已到花甲之年,正好过了八辈,想想上几辈的贫苦生活和现在富足的日子,后人们哈哈大笑,感叹皇帝金口玉言,名不虚传。在西八里营村东南的玉米地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是刘氏祖茔的所在。刘金明记得,他小时候,坟头上真有一棵满是疙瘩的老柏树,枝繁叶茂,要五六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才能合抱过来。“文革”时,老柏树被拉倒,树卖了七八百块钱,生产队用这笔钱添了一台机器。

“击瓦太守”

只饮秦淮一杯水

当官发财,一举摘掉穷帽子,刘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刘琰进呈《万寿无疆赋》后不久,江宁知府一职空缺。康熙有意让刘琰补缺,征求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李光地说:江宁“风俗侈汰,民情薄恶。有才无守者不可任,有守无才者亦不可任;刘某才守兼优,臣知之有素,正其选也”。听了这一番话,康熙在畅春苑召见刘琰,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江宁是六朝古都,金粉荟萃,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如小荷初露。“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这样富庶的地方为官,若有心钻营,赚个盆满钵满,易如反掌,几年下来又何止十万雪花银。

接受任命后,刘琰带着一个书童上任。他没有立即走进江宁府衙雄伟的大门,而是遍访所辖各县,体察民情,凡官吏之好坏,士民之善恶,都了然于胸。府衙派出迎接新知府的差役走了几百里地,连新知府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此时刘琰已在江宁境内两个月了。

考察民情后,刘琰很快展现出李光地所说的“才守”。当时,江宁府有一种陋规,各行各业都要给官府供应财物,如绸缎机房,每天要进贡一联绸缎,一年下来就是三百六十联。刘琰对旧规礼一毫不受,各种供应一概革除。

江宁府下辖的龙江关,专理粟帛杂用之税,拦卒利用职权,对过往商民敲诈勒索,前几任知府多次下决心清除这一弊端,却毫无效果。刘琰令在每个城门放十片屋瓦,用盖有官印的纸包好,受拦卒敲诈的商民皆可击瓦而去,守门士兵上报后,立即将敲诈勒索的拦卒拿问,这一多年牢不可破的积弊终于彻底杜绝。因为这件事,江宁百姓亲切地称刘琰为“击瓦太守”。

刘琰褒善惩恶,“贪黑之吏,与地棍之为民害者,皆望风而逃”。在审理案件时,刘琰尤其留心,明察秋毫,江苏全省百姓都传说江宁出了个“包龙图”。处理政务之余,刘琰经常到书院,与士子谈学论道,评论文章优劣,他所提拔的刘岩、黄越,后来都官至翰林院编修。

正史上白纸黑字地描述着刘琰的励精图治,而这些传到西八里营仄仄的胡同后,不再板着脸孔,反而成了老少咸宜的趣谈。

相传,江宁府衙有一典史,叫谭宽,是前任知府手下的红人,仗着前任知府的势力,搜刮了不少钱财。新知府上任,谭宽想巴结一番,为自己找个新靠山,就请两个画家绘制了一幅巨幅山水画,挂到了府衙墙上。

刘琰进府,看到这幅山水画,不由一惊。只见一条上下翻腾的巨龙若隐若现,密林之中一只斑斓猛虎半露半藏,一旁还题着一首诗:金陵名胜天下无,龙盘虎踞吞三吴。六朝兴替烟云散,只有山川入画图。落款为金陵谭宽敬赠。

走近细瞧,画轴很沉,再品味一下诗情画意,似乎暗含着江宁乃虎踞龙盘之地,历任太守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山川形胜才是长远存在的意思。

谭宽听说刘琰到府,便来拜见。刘琰指着画问:“这幅画是你送来的?”谭宽笑着回答说:“不知大人觉得此画如何?”刘琰答:“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此字画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点明而暗藏其迹,可谓高妙也!”谭宽见刘琰已猜透画中的意思,也不再藏着掖着,直言不讳地说:“大人日后若需何物,小人一定孝敬。”话音刚落,刘琰勃然大怒,袍袖一甩,传令升堂。

刘琰拍了一下惊堂木,厉声说道:“本官上任后,即发榜文到所属各县,褒善惩恶,废除陋规,严禁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谭宽你可知罪?”谭宽辩解说:“区区一幅画,送给大人欣赏,算不上行贿啊。”刘琰令衙役上前,撕开画轴,两根金条露了出来。谭宽见事情败露,抵赖不得,连说:“小人知罪。”刘琰义正词严地说道:“吾乃朝廷命官,一黍一铢,皆民脂民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即受一文之污。谭宽违犯法规,送礼行贿,先重打三十大板,再听从发落。”

刘金明还讲了一个铺堂砖的故事。刘琰到江宁上任的第一天,属下官吏提醒他别忘了拿铺堂砖。刘琰问什么是铺堂砖,属下说:“江宁府有个规矩,知府大堂上的书案,四条腿要用大元宝垫着,就是铺堂砖。新知府上任,要换新元宝,换下的旧元宝归知府所有。”刘琰问:“铺堂砖坏了吗?”属下答:“没坏。”刘琰说:“既然没坏,就不用换了。”自此之后,江宁府就改了换铺堂砖的规矩。

经过刘琰的悉心治理,江宁风俗为之一变,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繁荣局面。刘琰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当时的画家蔡泽有诗赞曰:“只饮秦淮水一杯,清风明月助诗才。”

康熙皇帝南巡,刘琰接驾。在江宁府衙,君臣二人有一番对话。

康熙问:“若年丰肥,可作梁箱人矣否?”意思是说江宁收成这么好,你有没有跟着富起来?刘琰朗然答道:“惟有一怀明月,两袖清风而已。”

“居官清正,两江第一”

不向潜规则低头被降一级

刘琰治理江宁,政绩突出,恰逢几个省的学政空缺,康熙皇帝亲自拍板,刘琰由江宁知府改任江西学政。

赴任那天,送行的江宁百姓竟然阻塞了道路。人们拉着刘琰的马缰绳,依依不舍。从早到晚,刘琰的轿马寸步难行,他只好返回公馆住下。第二天一早,刘琰骑马到江边坐船,船开后,两岸的鼓乐声和啼泣声混在一起,几十里不绝。

改任江西学政后,刘琰不改本色,一尘不染,拔取真材,在江西士子中有“铁面冰心”之颂。

按照当时规定,学政任期内,岁考和学考录取的生童都要造册,连同试卷一同送往礼部,以检查是否有错误和作弊。礼部官员乘机索贿,只要乖乖把钱交上,一般都能万事大吉。刘琰对礼部官员或明或暗的索贿,置之不理。礼部官员便以江西呈送的册文有文字差错为由,奏请康熙皇帝给刘琰以降一级的处罚。

当时康熙皇帝正在江南,接到礼部的奏报,展开了一番调查。他问两江总督阿山,刘琰为官如何?阿山回奏说:“刘琰居官清正,两江第一。”康熙又问江西巡抚李基和,李基和答曰:“刘某考较,不但文武童试,即文武生员等次,亦一毫不苟,实系真正清官。”康熙听后,下旨免除了处罚刘琰之议。

有人找礼部官员为刘琰说情,礼部主事官员说:“刘公的清廉,我们也有耳闻。但天下各地都有规礼,怎么就单单江西没有?再说,即使不送规礼,写一封信说一声都不能吗?当时假若肯稍为照应,部议就不会提出来了。”然而,刘琰自始至终没有往礼部写过一个字,礼部又以同样的理由请求处罚刘琰。这一次,礼部官员耍了个心眼,将对刘琰的议处杂在其他事中上奏,康熙一起允准,刘琰被降一级。

这已不是刘琰第一次因不向潜规则低头而碰壁。当年考中进士后,刘琰去拜访主考官许逊斋。许逊斋说:“据文当列第一,惜力绵不能首荐。”所谓“力绵”,只是没有打点的含蓄说法而已。

听到降级的消息,刘琰没有悲伤,反而“闻命欣然”,大概在寒冬腊月就着香火和月光读书时,安贫乐道、宠辱不惊的圣人之言已深深烙入心中,手脚皲裂亦不觉,所以才能“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

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刘琰决定效仿这位先贤,辞官归乡。

“笑别江南返故乡,

两袖清风淡处忙”

从江西到阳谷,千里迢迢,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刘琰为官十几年,清正廉明,竟拿不出回乡的盘缠,“囊空如洗,何以言归?”

学政掌管一省学校童生及生员考课升降之事,是读书人争相交往结交的人物,竟然没钱回家乡,原任监政观察的韩西崖感叹:“学政试满无路费,本朝六十年来一觏而已。”

时任江西巡抚郎廷极拿出三百两银子,韩西崖也出银一百两,刘琰总算有了回家的盘缠。

没想到,刘琰走前,先用一大半钱还了酒债。刘琰好饮,“生平得以畅神形者,多得力于酒”。在西八里营,刘琰和外国使者、铜人比喝酒的传说广为流传。在所有这些比试中,刘琰都无往而不胜。

酒是刘琰的心爱之物,通过酒亦能看出世态冷暖。刘琰有一首《赊酒》诗,诗中说:“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一壶。”传说,刘琰去应考时,妻子打酒为他饯行,因为家里穷,只能先赊账,掌柜听罢,将打到壶里的酒又倒回了缸里。等到刘琰高中,妻子去赊旱烟招待送喜报的差役,掌柜不仅送上一大包旱烟,还让人给刘琰家中送去了一份珍贵的礼品。这则故事可谓是刘琰诗作最好的注脚。

等刘琰做了江西学政,借钱买酒或者赊酒肯定不再是难事,只是那些借钱给刘琰买酒和赊给他酒的人,大概不会想到,这位四品大员要靠别人赠送的盘缠才能还上酒债。

夕阳的余辉照射在河边的垂柳上,启程的时间到了,刘琰把剩下的钱都换成了酒,装了满满一船。小船沿运河北上,船舷离水面很低,不明就里的人以为又是一个贪官离任,装满了搜刮而来的金银。刘琰不以为意,作了一首《旋辕》诗:“笑别江南返故乡,携来奇物满船装。一轮明月闲中得,两袖清风淡处忙。吴水吴山偿酒债,楚花楚草入诗囊。多情还有河边柳,一带云烟锁夕阳。”

刘琰喝着酒,江南的花草渐渐变换成北方的树木。刘琰踏上家乡张秋码头时,酒已喝完,只剩满船的空坛,人们这才知道刘琰所说的“奇物”,原来是江南的美酒。

刘琰回乡后,寓居于张秋镇,起初借屋而居。后来,他的学生宫汉晓为他买一处宅院,刘琰这才有了自己的住处。在《张秋镇志》的明清张秋城区图中,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运河古镇里,有一个小小的长方框,上注“刘琰居”三字。

康熙五十年(1711年),刘琰在家乡去世,“设位而哭者、服心丧者千余人”。

在刘氏祖茔的一旁,刘琰的墓碑静静矗立。墓碑正面写着“诰受中宪大夫江宁府知府江西学政公琬刘公之墓”,背面是刘琰孙子刘楠写的碑文。这块重立于清光绪年间的墓碑,历经沧桑,仅存碑身,碑帽为刘氏后人所复加。

刘金明记得,“文革”时期,刘琰的墓被挖开,空空如也,没有任何随葬品,“是清正的清官”。

新闻推荐

循环种养模式

□刘珅陈清林报道阳谷县博济桥街道丰源生态养殖场采用循环种养模式,利用粉碎青贮的玉米秸秆喂养,用羊粪制造沼气,用沼渣沼液种果菜,实现秸秆养羊、沼渣沼液种菜的良性循环,既...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1970-01-01 08:00
评论:(刘琰:为官十几载 归乡无路费)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