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聊城的历史并不了解,其实老祖宗给聊城留下了很多好东西,下面这些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聊城杂技
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聊城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晚期,聊城是东夷人主要活动区域,东夷人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农学艺,东阿县孟庄、贺庄、张大人集等村就是著名杂技村。
查拳
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拳是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山东省。分冠县“张氏”查拳、“杨氏”查拳和任城“李氏”查拳三支。其中,冠县“张氏”“杨氏”与明末抗倭英雄——戚继光所征兵将新疆回族查密尔有关。冠县两派查拳的师承分途约在清雍正年间。
郎庄面塑
2008年6月14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郎庄面塑,是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起源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葫芦雕刻
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自“国家级葫芦艺术之乡”的东昌葫芦雕刻,种类和工艺非常丰富,几百年来不断发展兴盛,极富美学魅力。东昌葫芦雕刻形饱满极具造型之美,装饰和雕刻工艺极为丰富,雕刻过程非常规范,颇具工艺之美,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力。其内涵来源于世俗生活,作品服务于世俗生活,颇受大众喜爱。
东昌府木版年画
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昌府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在国内享有盛誉。东昌府木版年画,属于阳谷县张秋年画支流,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织图、小渔家乐、戏曲故事和福禄吉庆等。
张秋木版年画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秋木版年画题材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品种的数量就达300多个,且人物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沉着,刻板精细,线条流畅,简洁有力,印刷独特,采用左手执把,做工十分考究。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清烧制贡砖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技艺。始于明永乐初期,其烧制技艺是山东临清汉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独特经验。临清砖又名贡砖,它质地好,色泽适宜,形状各异,不碱不蚀,敲击有声,烧制时间由明永乐初到清代末,跨越了500余年的发展历史。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包括整皮、化皮、熬汁等50多道工序,全为手工操作,尤以熬胶、晾胶复杂,其间挂珠、砸油、吊猴等环节颇显功力,操作六七年刚摸窍门。东阿阿胶工艺规程列入国家中医药局首批科技保密项目。
鱼山梵呗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鱼山梵呗的发源地是聊城东阿鱼山,属佛教三学的“定”学传统的汉化佛教音乐;是印度五明之声明学的汉化念经梵呗标准的原声;是解决汉梵单奇、重复唱诵方法汉化体系唯一特称;是歌咏赞叹、供养三宝清净三业修持的主要法门。
肘捶
2011年5月23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起源于临清的某个望族世家,走的是刚猛一派,用起来却颇有些太极八卦的感觉;它发展于乱世,曾名扬于京沪,但是如今大部分门人却隐于临清一隅,过着平淡的生活。这就是临清肘捶门,一门渐渐的被人们遗忘的功夫。
新闻推荐
如果不考虑建国以后的大型水利工程的话,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拆迁应该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西汉建元二年,汉武帝为了扩建上林苑,在首都南边画了一个圈,“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