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头开庭断案的法官
本报通讯员 虎 军 李 斌
“曾经是一家人,同在一起干活,一个锅里吃饭,何必要离婚呢?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夫妻双方,要互相体谅,互相关怀,互相尊重,遇事多商量、多沟通。”这是和政县松鸣人民法庭法官上门入户调解狼土泉村李家沟社许涛和关桂梅离婚案时的一段话语。4月2日,该法庭法官在当事人许涛的土炕头上,顺利审理了这起离婚案。在法官的调解下,许涛和妻子关桂梅握手言和。
今年46岁的许涛和41岁的妻子关桂梅于10年前结婚,有两个孩子。去年以来,丈夫许涛酒后经常借各种理由打骂妻子,致使夫妻两人感情失和,妻子提出离婚。“今年2月,我法庭接到关桂梅对丈夫的起诉后,法官们先后多次到她家给他们做调解,彼此矛盾有了缓解。为了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我们专程到他们家里开庭审理,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闻讯也都赶来旁听。”松鸣人民法庭庭长年明虎说。
由几张旧桌子组成的简易审判庭上,国徽摆在方桌正中间,法官坐在炕头上,书记员趴在炕桌上做记录,原、被告各坐一边,一个简单而又严肃的法庭就布置好了。庭审过程中,承办法官既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又结合风俗民情,用最乡土的办法、最朴实的话语,用人情伦理和亲情,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法律和道理。庭审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双方的心结逐步解开,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失而复得。结案时,在场旁听的75岁老大娘司兰英称赞说:“法院的同志们处处为农民着想,三番五次来到许涛家里,坐在土炕头上断案,这个办法好。”据了解,到目前,和政县人民法院以“炕头断案”的方式开庭审结包括婚姻、邻里纠纷等方面的案子48件。
多年来,打官司对于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民来说,不但劳心费神,再遇到拖延审限、司法不公等情况,就更让他们头疼。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的司法需求,今年以来,和政县人民法院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全县开展的“大接访、化积案、顺民怨”和“送政策、送法律、送真情、送信心、送技能、送服务”等活动,从便民、利民、为民着手,变群众向上打官司为法官向下办案服务。法官和工作人员带上案卷,主动下乡,开展巡回办案活动。在活动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凡是群众诉求的案件,都要及时接诉,认真审理。充分运用乡规民俗、乡村干部和调解员参与协调等方式,就地开展审理,就地调处纠纷。这样既解了当事人的“法结”和“心结”,又不使双方伤和结怨,同时为双方省下一笔实实在在的辛苦钱,从而极大地缩短了诉讼期限,减轻了群众的讼累,使农村许多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阶段,受到了乡民和当事人的广泛好评。
新闻推荐
【短评】认清“我是谁”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和政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双线帮学、双向促学”“就地引学、上门送学、信件寄学”“亮像台”、体...
和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和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