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首席记者 马军 摄
为了省钱,老人一直用蜡烛照明。 □首席记者 马军 摄
早出门□晚报记者 许沛洁 摄
租住的房屋不足5平米
“早上好啊!”每天早晨8点,晨雾中都会出现一个背着麻袋的瘦削身影,他一边笑声爽朗地和身边熟人热情打招呼,一边吆喝着,“老板,收瓶子喽”。住在雷坛河附近的人,对这样一声吆喝再也熟悉不过了。没错,他就是众多市民急切寻找的“兰州好爷”,本报连续报道的拾荒老人赵国福。老人家出生在临夏积石山县。1983年,他只身离家来到兰州,没想到这一住就是20余年。早年间,赵国福住在西固,为单位打扫卫生养活自己,然而随着年纪的增大,找工作不再是一桩易事。于是,赵国福辗转搬迁来到雷坛河,走上了拾荒路,这一坚持,又是十余年……
爬上一段很陡的斜坡,再行过一段蜿蜒曲折的小道,记者跟随赵国福来到他每月花费30元租住的小屋。在一个盖满平房的小院里,他的“家”位于角落的位置。虽说有两间房屋,可总面积加起来却不足5平方米。一间房是厨房与“货仓”的集合体,另一间算是老人的卧室,不过屋子里除了一张床一无所有。
为了省钱,老人没有安装电灯,窗台上的蜡烛是他唯一的照明设备。房内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当问及老人是如何知道外界信息时,他自豪地回答:“小时候我念过几年书,直到小学四年级时,因为家里出现变故才辍学,所以,平日除了捡瓶子,还捡报纸来读。
熟人评价他“不简单”
认识赵国福的人都说他不简单,“别人做好事是一天两天,一件两件,他一做就是十余年。别人做好事是锦上添花,他做好事是雪中送炭”。雷坛河附近一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来这里卖废品,运气好的时候,能赚10块钱,不好的时候,一天只有三五块钱,但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给失主还卡。
在赵国福拾荒的十余年时间里,捡到各类证件是非常平常的事,最多时一个月捡到七八张,最少也能捡到一两张。至于为何坚持全部奉还,赵国福说:“因为我亲身体验过‘丢卡\’的焦急。记得那还是我打工的时候,坐公交车时丢了钱包,里面装的身份证、银行卡全部丢了。所以,每当我捡到证件啥的,就不由自主想要送回去,因为我知道丢卡人肯定很着急。”但凡捡到身份证,赵国福都会寻着地址一路找回去,当面交给失主。最近一个月,他就跑过两次安宁,专门归还身份证。倘若捡到银行卡,赵国福就交到所属银行,请工作人员代为转交。当记者问到“每次还卡是否会得到相应的感谢费”时,老人坦诚地说:“有时将卡送还到失主家里,他们会给我个饭钱;如果送回银行,工作人员的一声‘谢谢\’,也算是感谢费吧。”
铺盖都是别人给的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赵国福始终保持微笑,但当记者问及“您是否有儿女”时,他脸上的笑容略显凝固,眼眶中逐渐闪起泪花:“我有一个女儿,不过在老家临夏居住,很多年前我回去看过她……”
原来,早年间的赵国福辗转多处打工,最终在渭源县安家落户,怎料妻子婚后第5年不幸离世。老婆没了,怀抱女儿的赵国福不知如何是好,最终他忍痛将女儿过继给自己的兄弟。从此,他选择离开那片伤心地,孤身一人走南闯北。“大约13年前我回过老家一次,见了见女儿,还看了看已经长大的孙女,我觉得,只要她们过得好就行!”在说这番话时,赵国福流露出少有的沮丧。
赵国福平日生活简朴并且简单,牛肉面是他的主要食物。闲暇之余,他也会去解放门桥下打打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跟那些老头都是朋友,你瞧我这身上穿的,床上铺的盖的都是他们给我的。”赵国福还为自己的硬朗身体感到骄傲,他说:“我虽然78岁了,但身体一点毛病都没有。我估计,我还能捡几年垃圾,还能还几年的卡……”
在路上 □晚报记者 许沛洁 摄
有收获 □晚报记者 许沛洁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2月16日,兰州毗邻地区林区警务合作联席会议在兰州市召开,青海省海东地区、甘肃省白银、武威、定西、临夏等6个市州森林公安局和甘肃省森林公安局兴隆山分局...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