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唐蕃古道》剧照
古道今貌
唐蕃古道素有“丝绸南路”之称,是千年汉藏友好的见证。据史料记载,唐蕃古道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贸易往来要道,也是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古往今来被称之为承载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
有人这样说,唐蕃古道“像一条长虹,将汉藏人民紧紧连在一起”。如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庙,遗留着人们创造的灿烂文化。
唐蕃古道
唐朝诗人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郎》诗云:“花门将军善胡歌,吐河蕃王能汉语。”形象说出了在大唐兴盛时代唐与吐蕃帝国的关系。而凝聚这份关系的一个最主要纽带就是唐蕃古道的形成。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蕃古道也叫馒头岭(古)驿道,今天的214国道,是1300年前的进藏之路,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唐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走的就是这条大道。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条大道的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
唐蕃古道因为延伸到印度与尼泊尔,也被学者们认为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汉朝时,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就已基本形成。到公元七世纪中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十分敬慕唐王朝的强大兴盛与中原汉族的灿烂文化,为了加强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大唐国都长安,拜见当时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并请求联姻和好。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员专人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史料记载,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这是汉代以来从中原进入河湟地区的传统路线。有研究者认为,唐蕃古道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西段的古道线路中,从西宁到玉树、从那曲到拉萨这两段线路大体上是沿着今天的青康公路和青藏公路行进的。
公主远嫁
唐蕃古道西段山高路险,气候恶劣,至今仍然是人烟稀少的牧业区。在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正是沿着这条路走向了她生命中的另一个世界。在羌笛胡语和经幡战戟中,公主西行的步履渐行渐远,一段历史也从此开始。
张籍《陇西行》中这样写道“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文成公主的入藏,给藏区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机遇。
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由卫队、侍女、工匠、艺人组成的团队,携带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公元709年,即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许配给了赞普赤迭袒赞。金城公主又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道路嫁往吐蕃,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从文成公主嫁往吐蕃起,唐朝与吐蕃之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据《全唐书》记载,仅唐太宗贞观元年之后的两百余年间,汉藏民族沿着唐蕃古道密切交往,唐蕃使臣相互往来就多达142次。贸易往来的频繁,让唐蕃古道迅速兴盛起来,不仅成为一条站驿相连的交通大道,而且还与泥婆罗道相连,进而贯通了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南亚诸国的联系。
文化交往
汉族文化大量输入吐蕃后,对藏族人民文化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从各方面向汉族学习,甚至在风俗习惯、音乐生活方面也不例外。
“黠虏生擒未有涯,
黑山营中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这是唐代诗人陈陶《陇西行》之四的一段描述。诗歌形象反映了当时汉族风俗习惯对藏族人民影响之深,这对吐蕃后期的文化发展,对丰富藏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也能看出唐公主和亲在边疆少数民族中的影响。据《全唐文》卷二八一记载,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有的已“服改毡裘、语改中原、明习汉法、目睹朝章”。另一方面,吐蕃文化、风俗习惯和藏语,也为汉族人民所爱好和学习。
唐与吐蕃使臣往来之频繁和政治上的“和同为一家”,这决不是偶然的,实则是汉藏间经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的体现。
在经济方面,表现在汉族地区的物产、生产技术传播到吐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不少汉地产的东西和工匠技术人员。“传说带去谷物三千八百类,牲畜五千五百种,工匠五千五百人。”这些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于同一时期,陆续传到吐蕃。这在文成公主的答尺尊公主的诗中也有反映。
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汉藏人民在文化上的联系也更加密切起来。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遣子弟入国学,受诗书”,学习汉族文化。公元八世纪,汉文书籍更多地输入吐蕃,吐蕃也继续派人到唐朝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在藏族人民中,曾出现精通汉文的学者。唐高宗时的吐蕃使臣仲宗、唐中宗时的吐蕃使臣明悉腊都是当时著名的汉学者。现在,我们在《全唐诗》中,还可以看到他用汉字写的一句诗。据记载:景龙四年(公元七一○年)正月初五,唐中宗在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时,和皇帝大臣以柏梁体联句,当一位大臣联完“铸鼎开岳造明堂”这句诗以后,在座的吐蕃使臣明悉腊,请令授笔,于是即席联下“玉醴由来献寿觞”之句。当时,唐中宗非常高兴,赐与衣服。这虽然只是一句诗,但表现出他具有较高的汉文修养。
新闻推荐
益仁堂门诊部特邀全国著名中医胃肠专家常年坐诊,刘主任曾在西北中医药研究院从事胃肠病研究和探索30多年,利用纯中药精密配方及穴位贴敷,采用五行平...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