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龙梁春霞
冯强林
常兰
雷婷婷
窦万儒
牛颖英
陈梁
短短一个月,捐助30万元,兰州交大学子王云龙成功完成肾脏移植;甲型血友病患者陈梁,在56万元的帮助下,病情好转,返校上课;7岁女孩常兰罹患再生性障碍贫血,爱心汇聚15万元……去年11月至今,短短半年之间,本报刊载上百篇救助报道,引起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度关注,国内上万个网站转载消息,关切和捐助不断,筹集善款总额近200万元,受惠人群达到上千人。
从写满泪水的求助信和重病患者的无助与绝望,到热心市民纷纷伸出援手、大学生上街募捐、热心企业关注,一时间,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热情参与,汇聚的爱心像花儿一样绽放在黄河畔,祝福和鼓励着需要帮助的人。
“接近底层、传播大爱!”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本报的爱心坚持惠及数万人,这种凡人善举的大爱将继续接力。
半年捐款近200万
2010年9月8日,王云龙在考入兰州交通大学一个月后,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随后开始了漫长的透析路。2011年11月2日,本报开始发起救助王云龙的捐款呼吁。短短一个月时间,“云龙不倒,云龙加油”救助基金达到30万元。4月1日,王云龙在上海长征医院成功完成肾移植手术。
17岁的陈梁,就读于兰州一中高一3班,高大、英俊、礼貌、懂事,却身患发病率约为5000分之一的甲型血友病。经本报的连续报道,爱心捐助达到56万元,陈梁病情得到控制,目前返校上课。
患有白血病的陇桥学院学生雷婷婷,身体状况一度十分糟糕,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经过本报报道后,沈阳好心人不留姓名、捐款10万元,爱心接力不断,救助金汇聚24万元。
此外,自本报于去年11月发起系列救助报道以来,罹患再生性障碍贫血的7岁女孩常兰爱心汇聚15万元;被骨髓瘤折磨的作家窦万儒喜获14万元资助;右肾先天性缺失、左肾衰竭的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冯强林得到捐助13万元;今年刚刚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牛颖英被再生障碍性贫血再三打击,收到爱心捐助6万元;“最美女孩”梁春霞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切,收到成长基金5万元;在本报报道下,兰州市2000多名中小学生在新港城小区开展募捐活动,帮助一位孤残儿童做人工耳蜗,筹集善款近4万元;学生李永鹏、“古浪小姐妹”路存兄和路冬花等多个重病患者均得到爱心资助……半年时间内,在本报的呼吁下,爱心捐款总额近200万元,受惠人群达到上千人。
数万人参与救助
“我想读书,想好好活着。”王云龙的心里话在本报一经刊登,爱心空前凝聚,热心市民第一时间打来电话捐钱,兰州交通大学上万名学生连续多日在校园内积极募捐,兰州大学等12所甘肃高校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个国内高校先后发起募捐,兰州电信等企业积极支持,腾讯网、甘肃卫视等媒体参与报道。期间,本报热线每天都会接到数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祝福电话。
在刊发救助作家窦万儒的过程中,一时间,兰州成为国内文艺界关注的焦点,博联社发起“诗与爱的接力”后,腾讯精品栏目《中国人的一天》置顶刊发专题、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给予关注;马晓霖、李伟光等国内多名文艺界知名人士在积极捐助的同时,纷纷义买自己的书画作品、相机等,很多作家、诗人专程前来兰州看望;为了给患者鼓劲加油,博联社等组织花费一个多月,在呱呱视频社区举办窦万儒作品专场朗诵晚会,被网友称为“网络最好晚会”。
而“最美女孩”梁春霞经本报持续报道后,得到中央、省、市政府和国内媒体的空前聚焦,很多热心市民纷纷为她捐款捐物。
“感谢晚报,没有你们的报道,我真的很难看到光明。”报道的救助对象在病情好转后,感谢本报。
半年来,本报发起的多个重病患者救助报道,影响范围从兰州扩展到全国,参与人数达到数万人。
靠近善良接力爱心
“我们陪着晚报成长,陪着晚报报道的重病患者病情好转,有时候会感动得流泪,觉得整个城市充满了温情。媒体就要这样,不仅关心老百姓的所想所思,还要关切他们的真实生活。”6月28日上午,有市民赞誉本报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家住新港城的张华说:“晚报经常刊发一些爱心救助稿件,让我们知道了社会在发展前进的同时,也有需要关注的群体。这样很好,市民在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凝聚起来的爱心和力量也将推进社会前进。”半年来,本报呼吁救助的王云龙、窦万儒、陈梁、常兰、梁春霞等重病患者,被很多市民熟知和关切。
“这些善良震撼人心,我们应不断接力!社会需要大爱,我们应靠近善良!”昨日,当谈起重病救助时,很多市民呼吁要不断接力。
行动彰显媒体责任
“媒体对确实需要救助的重病患者进行报道,十分有必要,可以刺激和呼吁社会来共同帮扶。晚报的这种坚持,体现了一种爱心,彰显了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著名学者、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彭金山说,他是本报的老读者,多年来晚报对于重病救助“适而有度、不烦不腻”的报道,始终没有放弃,十分不易,希望能继续关注弱势群体,追逐和寻觅社会中珍贵的良心和大爱。
彭教授同时建议:政府的大病救助机制正在完善中,还需广大市民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他人。
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院长杨晓峰说:“关注弱势群体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晚报举动是一种善举,是一种道义,希望广大市民支持媒体,支持需要帮助的人。”
接近底层传播大爱
除了救助重病患者的坚持,半年来,本报先后推出并坚持着“捐旧衣暖冬日”等多项爱心活动,坚持着“接近底层、传播大爱”,努力在倾听百姓声音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美好新兰州贡献力量。
“捐旧衣暖冬日”活动半个月时间内募集的4万余件冬衣先后被送往定西、临夏、兰州等地,本报将温暖送往陇原大地;“平凡的良心”、“兰州好人”、“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栏目先后推出了“熊猫女孩”周晓娟、“兰州好爷”陈国福、“花椒大姐”牛秀华等典型人物;“爱心包裹”活动在庆阳、平凉等地开展,为千名学生送去了近5000多件书包和学习用具。
“媒体拥有巨大的力量,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去定位。政策需要我们解读、灾难需要我们现场报道,一些贫弱的、善良的人与事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即使路程很远,采访繁杂。”参与过多项爱心活动的很多本报记者,也有自己的坚持。
而在市民呼吁的同时,本报呼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一丝关爱。爱心不能疲劳,更不能枯竭。
记者手记
城市的灵魂在于真诚、感恩、拼搏,而开启灵魂之门的钥匙就是爱。爱惜、怜爱、博爱……爱心牵起手来,将会雕刻起一座家园的和谐与发展。
本报记者曾经参与了多个救助稿件和爱心活动的报道,最深的一个感受是:面对爱心救助,媒体的力量很单薄。因为,媒体毕竟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媒介。还希望政府单位积极完善、活用大病救助机制,为弱势群体分忧。
新闻推荐
学生抢答本报讯为增强青少年学法、爱法、遵法和自我保护意识,8月5日,临夏路街道邀请兰州市司法局恒亚律师事务所倾兆滨律师,为社区60余名中小学生作了一次以...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