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这方面,城关区党的建设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以“强基固本,凝心聚力”为目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一项项扎实的举措筑牢了根基、畅通了血脉、壮大了力量,培育打造了数个叫响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党建品牌。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关区委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找准了党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使广大基层党员和党组织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省会中心区,近三年来,城关区委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水平和行动能力,一方面,以创建党建品牌为载体,以党建为龙头,以党员为主体,用新机制、新理念积极探索党建新路子、新方法,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开了科学发展局面,为新时期城市党建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一方面,在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中,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增强了党的生机活力,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效显著。同时在党建工作中,城关区给力科学发展,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城关区作为省会中心区,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凝炼,通过抓好党建,为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实现“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特别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城关区委坚持“抓基层、树品牌、创特色”基本思路,以构建区域性党建大格局为着眼点,突出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设施共享、活动共搞”形式,全面促进全区各类党组织的横向互动,逐步形成“上下联动聚成‘一条心\’、左右联动拧成‘一股绳\’、前后联动编织‘一张网\’、内外联动形成‘一盘棋\’的具有城关特色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张家园社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年过八旬的陈秀英老人,更是熟知照顾老人多年的社区党员潘金胜。陈秀英老人是社区低保户,老人的儿子儿媳早早过世,她独自带着上学的孙子靠低保生活,自潘金胜与陈大妈进行结对帮扶后,这个家的大小事处理便有了主心骨。收拾家务、买菜做饭、背煤劈柴……潘金胜周到的帮助,使这个家庭恢复了生机。陈大妈感慨地说:“苦了一辈子没留下什么遗憾,愧疚的是我无以回报对社区、志愿者对我多年的贴心照顾。”陈大妈
的感慨,反映的仅是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而透视出的是社区党员对老百姓的贴心关爱,体现出的是城关区基层党建关注民生的本质。
党建“项目化”——
全面提升城市党建科学
发展水平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城关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自年初全面动员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在丰富原有品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和省市制定的标准,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党建“六个一”工程建设活动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意见,通过实施“六个项目”、构建“六大新格局”的大举措,扎实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各领域党建水平。
街道社区党建方面,实施“管理创新”项目,构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新格局。全面推广“打造一个平台、贯穿两条主线、建立三个中心、规范四项流程、健全五项机制”的工作法,深入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在丰富“五园一湾”、“七树一林”等党建品牌内涵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思路,总结提炼亮点,打造出了“360民生服务港”、“七彩幸福线”、“畅心园惠民工程”、“七彩太阳花”等党建品牌。积极推广“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应用系统,推进数字化和精细化、高效化的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街道“大工委”模式和社区“兼职委员制”,构建辖区单位及各类组织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农村党建方面,实施“为民富民”项目,构建城乡党建工作统筹发展新格局。深化拓展“三争一促”活动,细化发展型党组织、服务型村干部、帮带型党员创建标准。通过规范村干部考核监督,调整对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意见比较大的村干部,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文建明工作法”,不断规范农村工作。同时引入“民情流水线”服务理念,积极推广“为民服务代理制”,深入开展“党内互助、企业帮助、社会救助、产业带动”共建活动,以推动后进村转化,“一般”村党组织晋位达到50%,“后进”村党组织转化率达到100%。
非公企业和社会党组织党建方面,实施“扩面提质”项目,构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与党建互促双赢新格局。按照“无党员抓培养、有党员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软弱涣散抓整顿”思路,坚持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派员建等方式,扩大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面,全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应建已建率达到100%。同时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活动和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月活动,切实解决“口袋”党员和“隐身”党员问题。
学校和机关党建方面,实施“深化内涵”项目,构建学校及机关党建品牌带动新格局。通过开展“教师学习闫桂珍、学校学习十九中”活动,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丰富“三师一建”品牌内涵,总结十九中“三师一建”经验做法,在全区教育系统组织召开了“三师一建”经验现场观摩会,特别是结合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德刚的重要批示,进一步深化拓展“三师一建”活动,加大推介使其发挥品牌效应,全力推动活动向纵深发展;机关党建按照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要求,围绕区委“1556”发展目标和“率先跨越推进年”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和群众,帮助基层理思路建机制,协助基层争项目和资金,为群众多解难事、多办实事、多做好事,促使机关党建走在全区前面。
“我们通过党的建设‘项目化\’,坚持把载体创新贯穿始终,区分不同领域,分层分类指导,不仅推动了创先争优在基层落实,也极大提高了党建的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分农村、学校、非公等不同领域均制定了子方案,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实践创新,提出不同要求,丰富活动内容,做到了‘一个领域一个主题、一个行业一个特色\’。”城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陶明贵说,两年多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总结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形成了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生动局面,为“坚持率先科学发展,打造和谐幸福城关”提供了重要动力和坚强保证。
记者手记
活动是契机、项目是平台,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推进党建科学化?城关区委通过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速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上走出了城市党建的新路子。创新的办法从哪里来?全区党员干部一不靠坐在机关大楼里拍脑袋,二不靠“笔杆子”查资料编材料,而是以党建为龙头,以党员为主体,用新机制、新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各领域党建新路子、新方法,通过党建带动作用,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惠及群众的工程,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开了科学发展局面,为新时期城市党建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党建“区域化”——
全力夯实城市党建科学发展基础
近两年来,城关区委按照“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总要求,坚持“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工作思路,突出“五抓五有”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大力推进街道社区“三有一化”进程,为城关区加快实现“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目标提供组织保证。特别是在夯实区域化党建基础的进程中,依据中央对街道社区党建实现“三有一化”总体要求,提出了符合城关实际的党建目标,即配强队伍抓龙头、努力实现“有人管事”;夯实基础抓阵地,努力实现“有处议事”;加大投入抓保障,努力实现“有钱办事”;多措并举抓服务,努力实现“办好实事”;整合资源抓统筹,努力实现“协同理事”,打造上下联动聚成“一条心”、左右联动拧成“一股绳”、前后联动编织“一张网”、内外联动形成“一盘棋”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截至目前,该区以实现“三有一化”目标为重点,通过多举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基层阵地建设和经费保障投入等,有力的夯实了街道社区党建基础。推行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政策举措,在全区126个城市社区中,配备专职副书记107名,九成社区实现党务工作专职化;126名社区书记主任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0%,35岁以下书记主任有68人,占总数的54%,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高能力特点,大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提高社区办公经费和党建工作经费,每个社区两项经费合计达到3万元,形成了以财政支持为主,党费补贴和自筹为辅的经费保障体系。并通过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评选表彰先进工作者等措施,对优秀社区干部从物质上、精神上和政治上给予多方面奖励,让社区干部真正感受到了“工资上有保证、政治上有待遇、经济上有实惠、离职后有保障”。
特别是在阵地建设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在走访、实地调查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街道社区阵地建设总体思路,综合考虑交通、产业、服务等因素,通过新建、购买、整合、扩建四种方式,改善了街道社区办公条件。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城关区委书记金祥明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近三年,我们按照‘三有一化\’要求,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近2亿多元,历史性地解决了24个街道和126个城市社区中,1/3街道无办公用房、1/3城市社区无办公用房,或办公用房不达标的问题,同时建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101个等,大大强化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记者手记
群众的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的需要是第一任务、群众的利益是第一位置、群众的满意是第一标准!城关区通过大力推进党建这个抓手,大力夯实城市党建科学发展的基础,在社区党建区域化探索中,用“三有一化”把管理和教育寓于服务之中,探索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制度化机制,探索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的常态化机制,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让居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党建“品牌化”——
全面推行城市党建科学发展长效机制
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大胆的创新,是城关区强化基层党建的一大特色。通过创新,城关区委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果断地摒弃、消除了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传统做法和体制机制等。特别是学校党建、街道社区党建等,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涌现出了“三师一建”、“五园一湾”、“七树一林”、“阳光惠民工程”、“民情直通车”等一批党建品牌。尤其学校党建品牌“三师一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三有一化”、农村远程教育网格模式等,先后多次接受中组部和省市组织部门、省内及外省区组织部门、街道社区等的观摩考察,得到中组部高度评价,并在全国进行推广。正是这些创新载体的出现,使基层党建充分发挥了品牌效应,有力推进了全区党建工作的发展。
在这些党建品牌中,兰州第十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以提高全校教师素质为突破口,通过开展“铸师魂、树师德、提师能,共建文明和谐校园”为内容的“三师一建”实践活动,不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省市主要领导关注和批示,以及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反响。城关区委以此为契机,在全区推广“三师一建”的成功经验,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同时要求各校做到“三有”:学习有实效,实践有特色,工作有实绩,达到铸造师魂、锤炼师德目的,促进教育事业快速优质发展。
今年以来,城关还结合基层组织年建设活动,不断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和“三争一促”活动,狠抓全区各领域党建工作,到今年底,将有一批新品牌如“七彩太阳花”、“畅心园惠民工程”、“360民生服务港”等得到深化和发展。除了这些街道品牌,还在非公企业和社会党组织党建、农村党建等领域还涌现出不少典型。如通过实施“六化一推”工程和“双让双促”主题活动,培育了民召物业、新广通讯等一批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建先进典型。通过每年每村拨付5000元党建经费,从根本上解决了村级党建工作“没钱搞、没人搞”的局面;同时打造了大洼山村统筹城乡党建示范点和远程教育示范点,形成“远教站点—远教专家服务团队—远教广场—农户”四位一体的远程教育网格模式,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在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建议将该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与此同时,该区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深化“民情流水线”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建立街道社区“爱心超市”、“爱心银行”等这样的有效载体,为低保和特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实物帮助,形成了面向弱势群体的人性化服务、面向居民群众的便利化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长效机制。
记者手记
始终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保证是城关区党建的一大特色。近三年来,城关区在着力加强队伍、阵地、载体、制度和保障等基本建设上狠下功夫,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党组织、争做“五带头”党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等主题活动,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了“五园一湾”等10余个具有城关特色的党建品牌,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共20个、区级“党建工作精品社区”20个,酒泉路街道党工委、临夏路街道党工委分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白银路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示范街道”,虚拟养老院荣获“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和“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兰州第十九中被评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草场街街道党工委等7个党组织被评为“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在全区已形成了比学赶超、典型带动、凝心聚力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党建“服务化”——
借力“双联”全面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检验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让居民群众住有宜所、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优教、行更畅通等是基层党组织、党员服务百姓的核心内容。“我们是下岗工人,由于没有好本事,就业屡次被拒绝。在今年的联村联户行动中,区上的帮扶干部在了解情况后,通过街道社区开发的公益岗位,解决了我们最迫切的就业难题,现在家人生计都靠这份活来解决。”白银路街道的几位失业人员这样说。
在联村联户活动中,城关区结合区情提出了“为民心贴心、富民手拉手”——干部下基层“开展十大帮扶行动、落实百项惠民任务”的实施方案,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全面促进科学发展,以推进和谐幸福城关建设进程。全区85家单位4278名干部与24个街道、18个村、148个社区、5871户困难群众、51个重大项目、169名高知人才、84个“三不管”楼院、13户困难企业结成对子,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面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单位围绕活动主要目标和任务,按照“多级联动,整体推进;全面覆盖,全域关怀;抓实见效,实心惠民;长期坚持,长远发展”原则,强化工作措施,创新活动载体,工作成效明显。
在短短10个月时间内,城关区先后筹资1775.4万元,改造提升“三不管”楼院70处,成功打造“五福广场”、“酒泉小苑”等10个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精品楼院,得到了居民群众的高度赞誉。投资2亿多元,对石沟村进行了整村搬迁,打造新农村建设品牌,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以就业解困为抓手,先后为1000多名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再就业工作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加快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率先在全省建成了虚拟养老院,并通过国际“三标”认证,已纳入虚拟养老的老年人达8万多人,实施长效化服务的2万余人,服务项目多达10大类230多项,涵盖了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中央老龄委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国务院参事魏津生参观后称此举为“我国养老服务的破题之举”。
截至目前,全区各帮扶单位、帮扶部门通过各具特色的帮扶活动,为困难家庭捐资捐物累计达70多万元,申请助学金、低保、医保908户,帮助再就业1355人次,制定发展计划1210个,化解矛盾纠纷280多起,为民办实事3822件,500名贫困学生得到及时救助,受到了老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好评。
记者手记
“联系帮扶工作是一项民生德政工程、也是一项破解发展短板、实现转型跨越的攻坚克难工程。站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城关区存在总体经济实力较强、但个体收入差距较大、低收入人群较多;城市发展迅速、但保障服务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城关区区长张国一对记者说,要打造“和谐幸福城关”奋斗目标,就必须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而抓住“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这个重点,实现帮扶解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域覆盖、全面提升,也正是城关发展的目标所在,也是全面提升全区人民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
新闻推荐
兰州与临夏区域合作发展座谈会昨举行两市州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 兰临共同打造错位发展“五大基地”
【本报讯】1月29日下午,兰州与临夏区域合作发展座谈会举行,双方就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拓展两市发展空间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签订《兰州——临夏区域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兰州和临夏将共同...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