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民在《白逼宫》中饰曹操
光阴如梭,转眼间,杨金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20年了。
我认识杨老先生是在,那时我从铁道兵部队退伍被安排在兰州市秦剧团工作。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批判“文艺黑线”,传统剧目都被停演,各戏剧团体只能移植演出8个样板戏。兰州市秦剧团排练演出的剧目是《智取威虎山》,杨老先生扮演剧中的反一号——土匪头子座山雕。他扮演的这个角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今天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当一个头戴貂皮帽,身着团花短马褂,脚蹬马靴的土匪头子展现在观众面前时,有观众窃窃私语:“看看看,杨师傅出来了!”台下一片噪动。按当时的政治气候,是不可以给反派角色出场鼓掌的,一个反派角色出场,在观众当中竟有如此强烈的反响,足以说明杨先生在兰州观众中的影响绝非一般。
我后来才得知,杨先生是秦剧名家耿忠义先生的亲传弟子,曾在传统的历史剧目中塑造了众多的脍炙人口的角色,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我仔细观察品味杨老先生扮演的座山雕,的确,老先生把一个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土匪头子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毫不夸张地说,我看过很多剧种演出的《智取威虎山》,就座山雕这一角色而言,没有超越杨先生的。此时的杨老先生早已是蜚声陇原的秦剧名角,但他严谨的舞台作风令人叹服。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表情,他都是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绝不马虎。《智取威虎山》剧中有一段杨子荣徒手夺刀的武打戏。只要演出该剧,无论多累多紧张,演出前他都要抽时间和剧中杨子荣的扮演者段永华把这段对打对练几遍,直到他满意为止。正是这种视戏如命的艺术品格,才使得这段武打在演出中打得丝丝如扣,滴水不漏,每次都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现代剧《杜鹃山》一剧中,杨先生又成功地塑造了民团头目毒蛇胆,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心目中,杨先生就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过去的艺人学艺,都是师傅亲自传授。有道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们是不会把自己的绝活儿轻易传徒弟的。但杨先生却绝不保守自己的秘密。对我们这种后辈晚生,他总是悉心教导,排戏时亲传亲授,艺术上严格要求。在一生的秦腔艺术实践中,他积淀了近百部传统剧目,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活资料库。只要有人问到,他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粉碎“四人帮”后,兰州市秦剧团复排传统历史剧《葫芦峪》。剧本就是杨老先生口授并亲自执导,才使该剧和广大观众重新见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剧团没能把杨老先生的腹本整理保留下来,实为秦腔艺术的一大损失。
有一种幸福叫做付出,有一种美德叫做坚守。正因为有一批像杨先生这样的老艺术家对秦腔艺术事业的付出与坚守,才使得秦腔这束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得以传承与发展。
历史不会忘记您们,也不应该忘记。
记忆中的兰州秦腔花脸名家
杨金民先生
王学武
我今年72岁,是一个兰州老戏迷。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我对杨师傅演出情景的记忆,至今难以磨灭。
杨金民先生约在上世纪40年代末到五六十年代活跃在兰州秦剧舞台上,扮演了《火焰驹》中的艾谦,《白逼宫》中的曹操,《游西湖》中的贾似道,《甘露寺》的乔玄,《铡美案》中的包文正,《打馆》中的马武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花脸角色,给咱兰州的戏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凡是上了岁数的好家们都晓得,咱兰州秦腔,地方色彩比较重,台口硬,戏不好演,没有一定的神功造诣,观众是不认可的。1947年耿忠义去世的时候,杨先生还年轻。那时候他就想,不能让耿派艺术就此失传,他想自己试着接过耿派艺术的班——他太喜欢耿派风格了。但一个年轻人,想要继承老一辈名家的戏路子,谈何容易!尤其像杨先生这样生在旧社会,从小没有文化,在戏班子里都是师傅亲手一招一式手把手的教出来的演员,他要想在师傅已经去世以后再拾起师傅的衣钵,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杨先生在那个年代就看到,咱兰州地区名家多,艺术高,绝活多,观众都是内行,都懂戏,会看戏,众口难调,戏难演。他只死死记住师傅生前留下的一句话:“路就在自己脚下,只要自己肯吃苦,下工夫,就定能获得师傅的喜欢,观众的认可。”全凭着自己用心,反复练习,琢磨;琢磨,练习,数年后,杨先生就演出了《火焰驹》中的“艾谦传信”,他用了咱兰州耿忠义先生亲援的“三鞭子”,再配上三把火,不但打响了,而且出名了。记得演出时,他人还没出场,烟火一撒,台下已有反应。音乐一响,台下的观众掌声就如同雷动。杨先生一上场,就是一个漂亮的亮相,只见他身穿黑箭衣,腰扎红板带,腿穿绿彩裤,脚蹬白底靴,带一黑满,一对向上的鬓毛,光这一身人物的神气造型,就先声夺人。随后他以特定的表演程式唱出了“胯下了火焰驹四蹄生火,紧扣鞭又见那红日西落,加一鞭且从那草坡路过,惊动了林中鸟展翅飞脱。”右腿起,腿下一把火,给观众清楚地交代了宝马良驹在传信的长途奔波中四蹄生火的壮观场面。然后他转向前,扎一个丁字步勒马式,将罗帽甩到头前。这把金钱吊葫芦的焰火戏,必须要有敏捷的动作,才能很好地体现咱兰州耿派花脸演员与别家不同的风彩。这就是兰州耿家戏的架架儿。
杨先生演戏,观众的掌声、喝彩声总是常常从头响到戏结束。戏演完了,观众还不想离去,他们还没有过够戏瘾呢。观众的喝彩,就是对杨先生艰苦努力的肯定。
杨先生一辈子善交朋友,尊重同行,团结同事,爱护学生。现在兰州市秦剧团已退休的国家二级演员段永华,就是杨先生的大弟子。从段老师演出的《火焰驹》中就能看到杨先生的舞台身影。
悼念我的姑姑杨金凤
杨连生
我的姑姑杨金凤,10岁就随她的哥哥也就是我的父亲杨金民,在丁振华、田德年、康正绪戏班学戏,在临夏、银川、靖远等地演出。
20世纪40年代,她与兰州“精诚剧团”小生靖正恭合演《白玉楼》一剧而红,后饰演了《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回荆州》中的孙尚香,《杀狗》中的焦氏等。她饰演的角色鲜活灵动,活色生香,至今被兰州观众念念不忘。1952年,姑姑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期间,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张君秋、程砚秋、尚小云在家设宴款待、交谈。抗美援朝期间,她也曾作为秦腔艺术的代表人物,和常香玉及全国各剧种名角一起赴朝慰问演出。1953年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西安演出了大量角色,深受陕西观众的喜爱。
2011年3月27日,姑姑无疾而终,享年88岁。原定于2011年3月28日举行的杨金凤“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颁奖晚会以及杨金凤秦腔艺术展演暨戏迷见面恳谈会,因姑姑的遽然辞世而更改为杨金凤秦腔艺术展暨戏迷追思会,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举行。追思会上,秦腔表演艺术家郝彩凤、刘恒天哽咽唏嘘,泣不成声。青年演员柳萍、袁丫丫演出了姑姑生前的拿手戏《杀狗》《卖酒》。
忆杨金民先生
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牟豪戒
耿忠义(1884-1947年)是民国时期活跃在金城戏曲舞台的杰出秦腔表演艺术家。他的花脸讲究神情气度,着重通过具有雕塑感的工架造型塑造艺术形象,造型伟岸严正,气象恢宏,形神兼备,是地道的甘肃风格。他所创造的耿派艺术,是秦腔艺苑的珍宝。耿派艺术的后学者虽然众多,但大多只能演个别的耿派剧目,能做到形神兼备者为数更少。若从演出耿派代表剧目之多,研习耿派艺术时间之长来看,杨金民先生可算是耿派艺术比较全面的继承者。
杨金民先生所演的耿派戏我大都看过,有几次精彩演出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
1948年,在雁滩文化社剧场,岳中华先生主演《三闯碧游宫》,杨金民先生配演灵宝天尊。他的功架稳健,具有耿派风范,颇得好评。1952年,在马坊门文化社剧场,杨金民先生与岳中华先生联袂演出《五岳图》,他饰演张奎,竟然应对裕如,沉稳大气,令人赞叹。1957年,在教育馆文光社剧场,杨金民先生与名角儿十二红哲嗣李化仁先生联袂演出《五岳图》,饰张奎,二人配合默契,功力悉敌,受到热烈喝彩。这都显示了杨金民先生研习耿派艺术的深厚艺术功力。
文化社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甘肃传统特色的秦腔艺术团体。当时耿忠义还健在,已届晚年,艺术功底炉火纯青。杨金民先生当时也参加了“文化社”的演出,因为和耿忠义先生在同一班社,杨金民先生虚心向耿忠义先生求教,也向岳中华等名家学习,潜心琢磨耿派表演艺术精髓,不断刻苦钻研实践,终于在耿忠义先生谢世之后,陆续演出耿忠义先生的大部分花脸戏,从而成为文化社直到解放后兰州市秦腔剧团的主要花脸演员。他演出的耿派剧目中有《火焰驹》、《艾谦传信》、《白逼宫》等。
我因从小跟大人看戏,成了秦腔迷。几十年来乐此不疲,但我最爱看的是大气磅礴,蕴含深厚,具有甘肃古老风格特色的秦腔戏,所以对甘肃派艺术成就非常仰慕,早在1961年,我便以对耿派艺术的粗浅认识撰写了《漫读耿派艺术》一文,发表于《甘肃日报》。1985年,我出于对耿派艺术的珍视,就如何继承和发扬耿派艺术的问题,访问了已退休在家的杨金民先生,然后以《耿派艺人谈耿派》为题撰文,发表于《甘肃日报》。在此前后,因我参与主持甘肃省秦腔的演出活动,曾面请已经退休的杨金民先生参加演出。他出于对秦腔的热爱,对秦腔发展前景的关切,毫不推辞,慨然应允。每当排练或对戏,他都提前到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不顾年老体衰,不怕奔波辛劳,除献演了耿派名剧《火焰驹》外,先后在《闯宫艳斗》中饰演殷纣王,在《葫芦峪》中饰演司马懿,在《六部大审》中饰演刺客石龙,以富有耿派神韵的出色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杨金民先生是一位诚实的人,勤奋的人,他把一生献给了秦腔事业,我们不能遗忘这位耿派艺术的继承者。
感受父亲
杨莲娣
20年前,1992年12月17日,送走了我的爸爸,我知道那叫永别。时间过得真快呀!怀念随着心儿牵出了思绪万千。
自我记事以来,爸爸演出的大部分剧目我都看过,有的剧目我也记不清看了多少遍。生活中的爸爸和舞台上的爸爸太不一样了。在舞台上,爸爸塑造了几多威严、奸诈的形象,但生活中的爸爸却是那样的简朴、诚实、慈爱。
记得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兰州市秦剧团恢复排练传统剧目《逼上梁山》,爸爸饰演高俅。第一次看完演出回到家里,我都不敢正视他了,因为我分不清舞台上凶狠狡诈的高俅和生活中我慈祥和蔼的爸爸是不是同一个人。台上杖刑林冲、不致人于死地誓不罢休的高俅太神煞了。
后来才明白,演员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本色演员,他(她)能把与自己性格、身世、年龄相近的角色表演得淋漓尽致;另一种是能把与自己反差演著很名大演的员多蔡稚类(角左色1)表,杨现金得民(惟左妙2)惟,肖。这一种女员儿戏杨路莲娣宽(,右关2)键,李在新于育右他1能(导吃演透)、吃准角
色特有的心理,并通过各种表演技巧、手段把角色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我的爸爸就属于后一种。我后来想起来,爸爸在家里的很多时候,都在琢磨角色。只要一空闲,父亲就会泡上一壶茶,坐在屋中茶几边,嘴里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比比划划。
我家有一把掸土用的掸子,那是我父亲在家排练时专用的马鞭。爸爸最兴奋的时候是与朋友、同事们畅聊角色,说得投缘了,明澈了,朋友们说,杨师傅,你在台上时咋演的,你给咱再比划比划!他就拿起那把掸子当马鞭,忽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神情贯注,架口十足,生龙活虎,跟上了台一样。演罢了,哈哈一笑,就拿壶酒来与朋友欢饮,一醉方休。在我的记忆中,爸爸一生好像都在琢磨他自己扮演的角色,尽管这些角色他已经演过许多遍,但他还在反复琢磨,增添新东西,甚至在病重卧榻之时,爸爸都在比划,凝思,压胯,踢腿。我想爸爸还在为能随时上舞台演出做准备呢.……
作为您的孩子,我也想和您一样,做个有“本事”的善良人。
有首歌词是这样写的:“这辈子做您的儿女还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再做我的父亲。”
新闻推荐
春晚结束后 ,张钢在后台向观众朋友拜年。本报讯兰州草根相声演员张钢、张华伟终于登上“春晚”了。张钢、张华伟参与表演的群口相声《东西南北大拜年》给电...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