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继兰州新区之后,1月 24日晚上,在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再次传来。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框架内,四川省拟按照文化大省建设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历史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一带”,建设“三基地”,打造“十三板块”。
“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
“三基地”,就是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基地、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基地、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基地。
“十三板块”,就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培养、节庆赛事会展等。
也许大家对于这个概念有些陌生,但对于陇原文化底蕴的认同,乃至其之于整个华夏文明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国务院批复甘肃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意味着孕育华夏文明摇篮的甘肃,将自此以其包容的怀抱,承以历史,继以未来,把华夏文明的果实,在国家层面的支撑下,以一股前所未有的正能量,播撒向更远,使这片虽然经济落后、但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燃起并闪耀更加灿烂的文化、文明星光。
“创新区”构想:五年预计投资六千亿元以上
1月24日晚上,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项目工程工作开展情况。期间,省“3341”项目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魏宝君介绍,日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时间,这则信息吸引了众多记者的关注,纷纷提问探究其理。记者了解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共包括项目287个、总投资1932亿元、计划投资232亿元,主要实施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夏河拉卜楞寺文物保护工程、临洮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张掖祁连玉文化产业园等项目。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过程当中,涉及文化大省的建设项目共有多少个?投资额度有多少?此外,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在面对这一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管珏年表示,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过程当中,涉及文化大省的建设项目,一共有1700多个。五年内,预计投资额度在6000亿元以上。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过程当中,文化大省建设项目,“3341”项目工程中,占有330个,五年内预计投资额度在2100亿元以上。
从管珏年口中我们也获悉,创新区建设主要分两个阶段。
2012年到201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将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
第二阶段为2016年至2020年,这期间,将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我们知道,甘肃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明显,这在客观上为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可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就是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又一探索。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大项目总体而言分为以保护、传承为主的文化事业项目和以创新、发展为主的文化产业项目两大类。
管珏年表示,一方面要抓好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等保护传承项目和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另一方面,要重点抓好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兰州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和促进甘肃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文化资源富集: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谱写了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前,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向众多前来甘肃采访的记者介绍时表示,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保护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提供示范,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每一个陇原儿女都清楚地知道,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回溯起来,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五帝之首黄帝都诞生于甘肃,故有“羲里娲乡”、“羲轩桑梓”之称,伏羲最早用阴阳八卦的形态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曾在平凉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是农业文明的源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马家窑文化将中国彩陶文化推向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秦帝国初兴于礼县,周秦王朝都是在甘肃奏响了进军中原的序曲。
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地段,丝绸之路文化悠久丰富,历史遗存和文物古遗众多。
武威出土的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嘉峪关出土的驿使是中国邮政标志。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甘肃境内蜿蜒900多公里,孕育了以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古代军旅文化与边塞诗歌相映成辉,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专家的首肯地:世界四个文化体系在此交汇
我们也知道,甘肃自古以来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自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以来,河西走廊成为我国联系西域和欧亚非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国之心腹”、“国之命门”、“国之臂掖”,在古代很长一个时期承担着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使命,史称丝路咽喉,是历代中央政府经略西北的战略重地,隋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是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性城市,河西地区成为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交汇融合之地。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地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大通道,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通道。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融合之地,也是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的见证地。许多古代民族曾在这里形成、活动、迁徙、交流或建立政权,多样性民族文化互动发展,使甘肃成为西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摇篮。
甘肃境内出土的大量汉简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如刘延东同志指出的“是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政治、历史和文物价值”。
1247年,蒙古宗王阔端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谈,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
现代甘肃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保安、裕固为甘肃特有少数民族。
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各民族和谐交融、团结奋斗的根基;文化血脉的传承,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纽带。历代中央政府通过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施政方略,不仅在过去产生了强大民族凝聚力、文化向心力,而且对今天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得天独厚的条件:四类资源丰富度全国前五
甘肃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名全国前五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古文化遗址、石窟寺、长城及古城遗址星罗棋布,古文化遗址7000多处,古文化类型近10个,其中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闻名中外。
全省现存各类石窟寺337座,被誉为“石窟艺术之乡”。敦煌是世界文化宝藏,敦煌学是甘肃文化辉煌和世界文明交流的标志,丝绸之路旅游线被国家确定为向全球推介的十二条中国旅游精品线路之首。
现存明代长城里程居全国之首。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花儿”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全省出土汉简6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总数的82%,是见证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始材料。
全省目前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6895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历史文化名镇7座。
全省馆藏文物近43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40件,珍贵文物11万多件。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遗存丰厚。
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三个少数民族文化,为甘肃所独具。
全省共有重大革命文物遗址300多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个。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华池南梁建立的第一个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被誉为红军长征“加油站”的哈达铺、三军胜利会师的会宁会师地等,都以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而彪炳中国革命史册。
甘肃还有较多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发行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享誉全球,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里程碑之一。
国家发展战略:把甘肃建设成为文化大省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总体安排部署。
其中,“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统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要求,为创新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和政策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甘肃要“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
国务院批复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对自然人文资源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为甘肃建设创新区提供了独特的政策优势。
从自身而言,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常抓不懈,先后出台了建设戏剧大省的意见、甘肃“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目前,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投入持续加大,园区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
所有这些,都为创新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发展条件。
“创新区”为平台:让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甘肃自然条件酷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要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奋斗目标,必须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甘肃文化资源丰富,保护性开发潜力巨大。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当前甘肃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建立创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通过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进位赶超,后发崛起,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和示范意义。
据悉,在下一步具体实施和推动当中,四川省将从七个方面来把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这便是把握好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发挥优势,凸显地方特色;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推动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深度结合;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切实加强扶持保障。
通过创新区建设,加快发展甘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子,为同类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示范。
中央关心支持:不仅有地方意义更有全国意义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四川省人大代表建立示范区的建议后指出:“甘肃虽然是一个贫困地区,但确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全国人民最熟知的还是敦煌,敦煌莫高窟应该说是全国的文化宝藏,包括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古长城遗址嘉峪关等,对大量的文化进行培育发掘发展我觉得在甘肃很有潜力。关于甘肃文化发展,如刚才谈到的要建立甘肃‘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原申请名),可以以省里的名义打一个报告,给中央或文化部,请他们研究一下。对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带动旅游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像对敦煌这样屈指可数的古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到了国家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了。”
刘云山同志先后两次听取四川省关于建立示范区的汇报,第一次听取汇报后,他对四川省建立创新区的设想表示赞同,认为这是甘肃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扶47条”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和标志性工程。
第二次听取汇报后,他强调指出,甘肃将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说明省委、省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创新区建设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地方意义,而且有全国意义;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有长远意义;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政治意义。
他指出,抓文化发展繁荣不能小打小闹,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要做到总体布局,科学设计,长远规划,整体推进。甘肃虽然自然条件严酷,戈壁荒漠较多,但文化是一片绿洲。历史文化的厚重、文化资源的富集是好多省份比不了的,有好多资源在全国是唯一的,这是甘肃的独特优势。文化资源和矿产资源不同,矿产资源会越用越少,但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会越用越多。现在甘肃的文化概括起来就是:文脉深、文缘广、文气足,大有可为。
在看了四川省呈送的创新区建设的报告和总体方案之后,李长春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建议请文化部先研究提出意见,并和国家已进行多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研究。
2011年7月,李长春在甘视察时指出:“甘肃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资源,历史上伏羲文化源远流长,中原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融汇,早在古丝绸之路时期就留下了敦煌莫高窟等人类文化的瑰丽宝藏,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备十分有利的条件。”
他希望甘肃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文化产业成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闻推荐
感受道德力量 弘扬社会正气 兰州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巡讲(演)首场报告会举行
【本报讯】“是爱让我们相识,成环,我相信此时此刻你正在天上注视着我,并希望我们继续把爱传递下去……”4月27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的兰州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巡讲(演)报告会在市委东三...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