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在理念上与人定胜天、战天斗地,人进沙退的做法一刀两断,坚持天人合一,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自然修复能力。
水土保持,还离不开科技支撑。水保科学已从单纯的土壤学扩大到生物、地学、环境、工程、信息科学。必要时,甘肃省、兰州市可向国家申请,在兰州建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研究院”,依托在兰科研单位雄厚的科研实力及甘肃水土保持经验,对目前和未来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等问题进行研究。
学者专家建言
黄河上游水土保护区
在2010年底至2011年初鑫报推出该系列报道中,还得到了多位学者专家的支持和建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干旱区国家97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办公室主任陈广庭认为,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了下游地区的‘地上河\’现象,这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不断的根本原因。面对这种情况,尽快加强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已是刻不容缓。兰州及其周边是标准的黄土地区,而全国已知的黄土层最厚的地方,就位于兰州的九州台,黄土厚度达到了300米左右。正是这些,使兰州成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源头和典型区域,也成为了建立黄河上游生态修复试验区的合适地点。
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屈建军认为,以兰州为中心建立水土保持示范区必须尽快争取立项。一方面,由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加强水土保持已是刻不容缓。而另一方面,兰州也应该尽快把握机遇,争取国家的全面支持。关于水土保持示范区的立项,一定要立即着手申请立项,并争取在“十二五”立项。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赵成章认为,以兰州为中心建立水土保持示范区满足了国家战略需求。国家将甘肃定位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从国家战略出发,在兰建立水土保持示范区,与祁连山冰川保护、石羊河黑河流域治理、河西走廊扩大交通命脉一样,都是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根生认为,在水土保持示范区的建设中绝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黄河沿岸地区,应该站到整个示范区12万多平方公里全局的高度来看待。从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来制定综合治理措施。
将带动黄河中上游及
西北生态修复工程
据了解,《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项目》总规模1024万亩,包括现有林地和草地。其中:天然林及森林缘区、草地生态修复约154万亩;中部黄土丘陵生态植被修复约800万亩(包括已造人工林170万亩);北部荒漠区生态植被修复约70万亩。
项目根据兰州的自然环境特点分高寒草原区、天然森林保护区、中部黄土丘陵区和北部荒漠区四个实施区。按分类指导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措施与植被类型、树种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同时提出了11项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内容。项目实施的基本技术为人工建植技术、人工引入技术、人工引导技术、人工保护技术和人工林自然化复壮技术等五项。
项目估算总投资包括生态修复资金、基础设施资金、科技支撑资金及其它投资所需,资金总额由项目实施方案测算,并分第一期、第二期资金进行投资,项目资金由国家、地方共同筹措。项目完成后在兰州市城区周边形成1024万亩的生态林地环围城市,并与现有天然林地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减轻兰州市城市大气污染,调节气候效益,减轻烟尘、粉尘对城市的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效益。同时总结集成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为黄河中上游及西北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news)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2010年底,鑫报曾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提出“以兰州为中心半径200公里区域建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区,力争拿出方案争取国家立项,使之成为甘肃省的第四大生态屏障。”3个年头后的今天,这一呼吁已上升至政府行为,并将推向实施。 记者王占东
实施后,可以改善黄河在甘肃境内发生的生态问题,有效减少黄河泥沙量,减缓下游地区的生态压力。
据了解,兰州市已将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国家工程和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项目确定为重大建设项目。并已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兰州市南北两山指挥部编制完成了《关于实施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国家工程建议》和《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实施方案》。
为推进这一项目,兰州市曾邀请中科院寒旱所、兰州大学、省林业厅等单位的相关专家,针对《建议》初稿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建议》,并起草了《兰州试验区实施方案》。
兰州市委、市政府还曾邀请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陕西、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的有关专家,对该项目方案进行了论证。
鑫报3年前的呼吁将得以实现
有关以兰州为中心建立黄河上游生态修复试验区的设想,鑫报在2010年底曾做过呼吁,并提出“以兰州为中心半径200公里区域建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区,力争拿出方案争取国家立项,使之成为甘肃省的第四大生态屏障。”
围绕这一呼吁,从2010年12月29日起至2011年初,鑫报连续推出近20篇系列报道,从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国家层面、甘肃层面以及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报道,全面阐述以兰州为中心半径200公里区域建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区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报道指出,黄河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治理黄河泥沙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甘肃省现有三大生态屏障祁连山生态治理、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长江甘肃流域治理。《国办支持甘肃47条意见》指出,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逐步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积极建立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项目,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区是落实国办精神的具体行动。
报道认为,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区有N个理由,其最主要的是,兰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合部,黄土高原最后的土层在兰州九州台,示范区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恢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其二,兰州地处黄河流经甘肃段的中心区,以兰州为中心周边200公里是黄河中上游第一个泥沙携带区,这一地区的治理对减少黄河泥沙量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依托兰州城市优势对周边200公里的山川进行综合治理,会极大地改善兰州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
兰州近60年以南北两山为重点的绿化工程,虽取得巨大成绩,但没有上升为国家级的生态治理工程,因此很难得到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区,是根治兰州生态环境的大战略思维,力争列入国家生态治理工程,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大局,建立示范区能纳入国家生态安全的大局,拿出一个既符合实际,又有长远目标的规划,既会改变兰州周边的生态环境,也会从根本上改变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N个理由打造甘肃第四生态屏障
鑫报在《N个理由打造甘肃第四生态屏障》的报道中指出,历史上的甘肃区域曾经森林茂密、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几千年来人为因素的破坏,至二十世纪初,这里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直接威胁着黄河流经区域沿途生态环境状况和下游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
以兰州为中心建立200公里以内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基于以下缘由:首先是兰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兰州地处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兰州负兰山而带黄河,金城汤池,至为险要,为西北政治、文化、工商事业之中心。
其次,兰州是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大城市,依托兰州大城市实力,以兰州为中心带动这个示范区,完全符合中国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我们历来把水土保持和治理水土流失都划在农业的范畴,总是和农业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其实现在的水土流失治理不再是一个农业工程,而是一个生态工程。因此,水土治理必须要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报道还认为,我们还可以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在西北区域内,国土广阔,城市稀疏,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分布较少,较大规模的中心城市群,东边有西(西安)咸(咸阳)都市圈,西面有乌(乌鲁木齐)昌(昌吉)都市圈,从“西咸”到“乌昌”两个中心城市群之间的2700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内,不是太偏东,就是太偏西,都难以对整个区域形成中心带动作用,而兰州的区域位置、城市规模、人口经济数量等无疑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的明显优势。而且兰州市距离青海的西宁市、宁夏的银川市是全国省会城市少有的距离较近的城市,兰州距西宁更是最近的两个省会城市,三个城市中兰州居中,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中心城市圈,这个中心城市圈,将对西北甚至整个西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让人们领略了都市经济圈的胜景,也展现了龙头城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魅力。这其中关键是龙头城市的带动效应。就战略部位而言,兰白经济圈与它们有着相似之处。拟建雏形期,兰白经济圈总面积5582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2.3%,兰白两市的GDP是1190余亿元,占全省的35%。选择以兰州为中心,建设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区,可以将兰白经济圈全部囊括进来,使甘肃中部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此为契机,带动以兰州为中心区域的周边城市群,诸如定西、武威等省内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甚至还可以引起西宁、银川等广袤区域内都市群的纷纷效仿,最终达到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改观。
建设水土保持示范区须打破行政界限
如何建设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区?鑫报在3年前的报道中指出,首先,作为一项区域性水土保护工程,必须打破行政界限。
其次,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构想,黄河上游水土保护示范区,将至少涉及兰州、白银、武威、定西、临夏多个地区甚至周边省(区),需要整合各地和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大区域水土保持,如此浩大广阔的工程,没有一个区域性的领导协调机构是难以推动的。
这就需要建立起由国家批准的高层次领导协调机构,成立起由省级相关部门甚至有相关部委参与的国家黄河上游水土保护示范区委员会,并设办公室,制订中长期防治规划、规章制度等服务于防治战略。
再次,大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如没有国家专项资金启动和长期扶持,是难以进行的。这就要甘肃省、兰州市勇担使命,通过科学论证,并争取农业部、水利部、黄委会等部委支持,尽快在国家层面立项,以国家项目的方式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以国家资金为先导,坚持改革创新和多元投入,促进全社会办水保。
更重要的,还要拿出富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区域水土保护总体规划。摒弃以往单一措施、分散治理、零星开展的群众自发模式,按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面规划。
水土流失是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还应探索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不同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优化配置,形成符合水土流失规律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这就要
近日,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志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兰州已规划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项目,该项目实施期限为10年,总规模800多万亩,以解决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3月11日,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有关处室负责人,向记者讲起这一项目时说:“目前,兰州正向省上、国家申报《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项目》,建议早日立项实施。”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从地域上讲,不仅涉及甘肃省兰州市周边地州市,还涉及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向国家申报这一项目,不仅是兰州市的事儿,兰州市目前申报的也只是“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项目”,如获国家批复,先在兰州试点试验,再视试验情况逐步扩大范围。
兰州向国家申报
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试验区
据了解,正处在申报阶段的《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项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修复生态植被为主线,运用原生态系统及原生种的稳定性原理,人工辅助促进原生植被的修复,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恢复生态植被,改善兰州生态环境,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建立试验示范区及树立样板工程,集成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为国家生态建设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主要是立足于兰州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地带特殊生态区位的优势,以及依托兰州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及在兰科研单位雄厚的技术力量,以探索和完善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形成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技术支撑体系,为保护母亲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实施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国家工程打好基础。
张志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把兰州作为规划区、进行生态修复建设,是集合了黄土高原地域特色、水土流失生态特色、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特色于一体的规划区。修复并恢复黄河流域的生态植被,是固土、保水、滞沙,防止泥沙进入黄河的根本措施,也是涵养水源,防止断流的根本措施。这一规划
新闻推荐
◇记者 王淑霞鑫报讯 昨日,记者从省公路局了解到,康临高速公路巴谢河大桥支座变形严重,自2013年4月7日至4月30日进行维修,维修期间,车辆需绕行。据介绍,为确保道路...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