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新中国成立前称中华路西大街)隍庙巷口东侧,今台湾永和豆浆大王店旧址,曾是20世纪30年代兰州人称“尕一间”的中式鞋生产兼销售的商铺,即由老鞋匠张金绶师傅所创办并且闻名遐迩的“美华新”鞋店。
张金绶(1910年—1980年),兰州人,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二十八日。幼年时因家境贫寒,无力上学读书,迫于生活,八岁投师于老鞋匠袁卿傅门下。师傅是位严厉而脾气古怪的人。开始数年,他一直给师傅沏茶点烟、打扫卫生、提水生火等。稍长,他才接触一些打褙子、纳底子、接送货等杂活。学徒期间他凭着心灵手巧、勤苦学艺,短短几年工夫就掌握了制鞋工艺,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满师后,张金绶于民国17年(1928年)自己开业制作中式鞋销售,鞋铺先设在西大街东一家门道里。由于他的鞋选料精良、做工精湛,加之以诚待人,经营得法,生产销售旺盛。鞋店后又迁往隍庙巷口东侧,字号“美华新”。故老兰州们通称制作的鞋为“美华新鞋”,简称“美华鞋”。因铺面很小,只有一小间房,人们亲昵地称它“尕一间”。
美华新鞋是一种男女牛皮底便鞋,有男圆口、坤一代、老太太小尖鞋等十二个品种,数十种规格。这种鞋,选黑平绒或礼服呢(直贡呢),烤胶牛皮或烟熏牛皮、白市布,全新白布打成的褙子,黑斜布为原料。其技术条件及操作要求是:一、核料配底:先根据男女或老太太尕脚鞋等品种及规格,先打好标准样板。在核料配底中,按规格脚力(穿鞋人的体重)把底皮分为三类,第一类皮张厚而结实的配为男底皮;第二类厚薄中等的配为男圆口、女一代;第三类皮张较薄而轻巧的配作老太太小尖鞋的鞋底。二、裁帮粘帮:严格按照样板规格,先将■子裁成鞋帮,然后配套粘上裁好的鞋面布(平绒或礼服呢),再裁白布里子粘压上去,要求帮里面均符合样板规格要求。三、沿口、鞋口边沿布条用质地较柔软的黑色华达呢或黑斜布,要求针码(针脚)每市寸21针,鞋口沿明线必须均匀整齐。四、缝后跟,为使鞋不倒跟,不裂缝,在缝后跟时要贴主跟和缝条,其方法是先揭开里布、面子和褙子,把鞋面布、褙子、里子缝为一体,然后贴上宽7分的缝条和主跟,两边走上明线,每市寸要求达20针。最后贴上里布缝上里子。五、绱鞋,要求绱大号男鞋须满60针,中号男鞋55针,小号男鞋50针。女鞋45至50针,老太太小尖鞋40针。绱鞋工艺要求刹绳靠紧,锥子要细,绳子要粗,针脚匀称结构严密,一律反绱,跟用绳子绱。绱好喷水用楦头楔紧定型。
张金绶制作的美华新鞋,在选料上特别重视质量,鞋面选用优质平绒或礼服呢(又称直贡呢有棉毛两种)。褙子用全新白布自打,决不掺假。鞋底选用自熟的优质牛皮,谓之“三新”。绱鞋所用的细麻绳系武威、陇西、临夏等地产的线麻捻成的。在销售中还实行保换保退等信誉制度,即帮不坏、底不通,裂帮者保换;底好帮破者保换;帮好底通者保换,故能取得顾客的信任。美华鞋生产人员开始由张金绶一人,陆续增加到四人,最后连徒工带帮工增加到八人。这里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聘请的袁发禄师傅。袁师傅有文化,用缝绷机踏帮,针脚细腻而均匀,在制鞋工艺上帮他策划运筹,是他的得力合作伙伴。
张金绶制作的鞋,能吸收各种中式便鞋的特点和风格,选料严格、做工精细、不走样、不脱色、不通底、不裂帮、不倒跟、不臭脚、皮底加发蓝,坚韧而耐穿,着脚轻便而舒适。还可根据顾客脚型定制异型鞋,堪与北京名牌“内联升”鞋相媲美,深为兰州汉、回各族群众及公务人员所喜爱。男婚女嫁,都以足穿“美华新”鞋为时尚。一度成为兰州市场的时髦鞋,屡被抢购一空。为降低成本和挑选上好皮料,张金绶还在黄河北烧盐沟开一皮房,熟制牛皮。上等皮料用在鞋底上,稍次一些的则批发给道升巷的“法乃和”商号。故“美华新”鞋是当时兰州制鞋业的样板,亦是衡量鞋匠技术高低的一把尺子。抗日战争时期,甘肃省颇负盛名的书法家贵舜卿(名薰,定西人)为其题写楷书匾额“美华新”,笔法圆润饱满,俊丽刚健。
新中国实行公私合营前,美华新鞋平均年产均约7000双。产品主销地除兰州外,还通过贸易货栈畅销西北五省区和山西等地。在1956年合作化运动中,张金绶携带工具设备和学徒工参加到兰州市第一制鞋社。1961年转入兰州市布鞋生产合作社,并由张金绶、张克强、谢长俊、曲兆祥、赵万宝、郑生荣等技工组成美华鞋生产组,专门生产平绒、礼服呢、牛皮底各式便鞋,年产量约1.5万双。记者 童微 整理
1941年的兰州鞋匠
新闻推荐
近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向记者透露,在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成排分布的房屋遗址,这与大量的陶片等文物共同勾勒出了马家窑文化的独特面貌,表...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