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新闻 临夏县新闻 康乐新闻 广河新闻 永靖新闻 和政新闻 东乡族新闻 积石山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临夏州 > 临夏新闻 > 正文

漫谈葛校长的“副业”

来源:白银晚报 2015-06-16 08:07   https://www.yybnet.net/

葛文林,甘肃景泰人,现任白银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白银市红楼梦学会会长,白银区作协原主席。

五月初,我随葛文林夫妇到景泰他们的家乡观光。此行我的目的除了想撒撒野,接接地气之外,主要是想把葛文林漫的“花儿”,在他最有感情,最初打动了他的地方,一帧帧地摄制下来。

初见葛家嫂夫人,着实让我吃惊了半晌——他们夫妻俩简直是从一个模子里拓出来“福娃”,一样圆墩墩的体态体貌,一样憨乎乎喜眉笑眼的面相,一样温厚谦和的话音语调。我想,即便是同一个娘也未必能生出那么一对人来。可见天设地造之词并不虚!

从白银出发,其实路途并不遥远,道路两边山体奇形怪状的,水土流失严重,草木稀疏,甚至有的地段不见一草一木,太阳光无遮无拦地暴晒着。车从蜿蜒的砂河间穿行,就像舟行在黄浪滚滚的黄河中。山脚下不时有依稀可见的废弃的老村旧址,像老人一样落寞地一直盯着我们恋恋不舍,仿佛一搭茬就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么长长的一段路,在当年缺吃少穿的岁月里,孩子们徒步或坐着毛驴车走出绵延的大山去完成学业,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葛文林就那么一步一步地走出来了。走得步步踏实精彩。

他说在七八岁时,有一年正值青黄不接的夏初,从三百里开外沿黄河来乞讨的临夏人,又饿又累,歇息在村子外黄河边的树林下漫“花儿”。几句天籁之音突然钻进了放学归途中他的耳膜,磁铁一般深深地吸引了他,令他神醉心迷。从此,那悲苦、苍凉、悠扬的旋律就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心上,挥之不去。此后,他对“花儿”情有独钟,一有机会就研习跟唱。

说起葛文林“花儿”漫得绝,一位知情者说:“他漫‘花儿\’可真能把人漫得和他私奔了!”

知情人说,有一年白银市劳动局派代表赴临夏参加全省的一个交流会议,葛文林随队参会,会议临近尾声时,安排当地有名的漫“花儿”艺术家们助兴,白银的代表团由葛文林出节目,他即兴漫了一曲“大眼睛令”。

“大呀燕麦出呀穗,唰啦啦掉,天干者下不下雨;

一呀对的大眼睛水活活笑,心疼者舍不得你了……”

……

谁也没想到,当那情深意浓、缠绵悱恻、揪心扯肺,百味俱陈的“花儿”从葛文林那朗润、宽阔、高亢、淳厚的嗓音里如丝如缕地哽咽着、婉转着、跌宕着、悲苦低回着,一句句、一缕缕、一丝丝,流淌到人们的心头时,全场三四百人居然不约而同地全体站立了起来,鸦雀无声地忘记了鼓掌,忘记了喝彩……

当他一连漫了几首“花儿”后,与会人员都惊奇:临夏的“花儿”何以被来自白银的非艺术家,唱得如此有味传情?他究竟和“花儿”有啥缘源?他是向谁学来的?会场上包括那些唱了一辈子“花儿”的艺术家们,都充满好奇和崇拜地围着他问长问短,久久不散。葛文林怕冷了场,只好借故躲出去,不想,不一会人们又跟着走出去围住了他。

知情人继续说:“那天,我看那架势,终于明白了‘花儿\’的魅力,也理解了因为‘花儿\’的吸引,那些去私奔的少女的心情了。”

由此可见,“花儿”的艺术穿透力和吸引力是多么的强悍,也由此可见,葛文林对“花儿”的表达是多么的投入和传情达意。

即便是我,本来是丝竹雅韵的门外汉,但是,有幸听过葛文林漫的“花儿”之后,便对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竟然产生了想把他漫的“花儿”全部录制下来的想法。

据此,我想如果你把葛文林看成漫“花儿”的艺术家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的才艺绝不仅限于此。

初识葛文林是在2011年白银区作家协会成立的会议上,他被推选为白银区作协主席,我作为跑腿的秘书长负责文学活动的具体联络事宜。每有文学活动,葛文林的拿手好戏除了漫“花儿”,还有即兴挥洒泼墨国画。他的花鸟画虽不敢说有多专业,但是却放得开、拿得起,一派不拘不泥的大家气象,看起来空灵大气、情趣盎然,充满了稚气十足的童真童趣的写意情状,让人看着就无端地感到舒服、感到畅快,觉得可爱可亲、不愿释手。

有一次,我和一位文友说起葛文林的画,惊奇他那么轻轻松松就把画画得那么像模像样,比某些整天伏案描摹以画为生的人画得更清新脱俗,更上路子。文友说:“那是你不知道,他的画一直就不赖!”

由此我想,你如果把葛文林看作是书画家也错不到那哒儿,但他的精彩绝不仅限于此。

记得有一次,白银区作协组织赴四龙采风,作为主席的葛文林首先带我们去参观了鑫昊养牛基地,并自告奋勇地为我们做讲解员。他滔滔不绝地从当前国内国外种牛的产地、产奶量,乃至养殖的流程和牛奶的营养价值到市场前景,分析得头头是道,此外还提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他滔滔不绝地讲解,琅琅的口才,清晰明朗的思路,让在场的专业技术员也相形逊色。

那一刻,如果你认为那个牛场不仅是葛文林一手策划和经营运作起来的,而且认为他一定是吃住在养殖基地,和那些生灵一直没分开过的养殖基地的技术员,绝对算不得你眼拙,但是他的才气绝不仅限于此。

随之,在游览四龙剪金山时,他又理所当然地做起了讲解员。四龙是他待的时间比较长的地方,也是他为之操心,倾注汗水最多,感情也比较深的地方。至今剪金山的门柱上还刻着由他撰写的一副楹联“神尊圣母百姓仰敬慈恩布天下;道聚剪金万山朝仪灵秀钟四方”。理所当然地,他的讲解就更加充满感情。他从剪金山四圣母与崔文瑞美丽的传说一直到开发与发展,讲得出神入化,又浅显易懂,使我们听得意犹未尽。

此情此景,你如果把葛文林看作一位出类拔萃的导游也未为不可,但是,他使你眼睛为之一亮的地方也绝不仅限于此。

2013年夏季,葛文林被推举为新成立的白银市红学会的会长。我私下想,没见他从事过《红楼梦》研究,而我们这些社会团体却都不约而同地首选他执牛耳,一来说明他对文学艺术的崇尚,为人热忱有担当、有付出的精神,二来这些社会团体无非是寄希望他能够提供活动场所吧。

后来有一次,我参加红学专家王人恩教授来白银市做的学术交流,主持会议的葛文林把王教授的报告作了全面独到的总结,并和当今人们的读书治学,教书育人联系起来作了几分钟精辟的阐述,令在座的红学研究者们和师生们感悟颇深、惊叹不已。

会后,葛文林和王人恩教授交流自己对《红楼梦》一书某些情节和人物的解读时,王教授的眼里流露出了由衷的惊喜和叹服。王教授真诚地说:“葛会长,我去过许多地方,但是,今天像你那样,把我的报告总结得那么精妙,那么全面的,真还少见。说实话,你当时担任白银市红学会会长,我其实持怀疑态度,怕你胜任不了。但通过今天的座谈会,特别是听了你刚才对《红楼梦》那些独到的见解,我确实不能不对你刮目相看啦!你应该把那些观点写出来发表了,一定会引起红学界的兴趣。”

目睹此情此景,你如果认为葛文林是一位资深红学爱好者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去年年底,葛文林打电话给我说,他要给白银市著名的学者、红学家孙宪武老师写篇纪念文章,向我“讨教”,我不知深浅地“指点”了一二。不想,第二天我就见到了他写的文章。只见,文章笔调轻松自然,娓娓道来孙先生与他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一位谦逊、躬勤的长者风范就显现于读者眼前。全文看似平实无奇,实则如一锅百味俱陈的老汤。细细品咂,他渊博的学识,信手拈来的珠玑,以及对一位已逝长者的崇敬与追思的沉痛,一览无余。

读罢其文,一向以省作协会员为荣的我不由汗颜不已,人家到底是西北师大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文章不写便罢,一旦写出来,就是我等花一二十年功夫也望尘莫及的!

漫“花儿”、写意国画、涉猎红学、撰联填词、作赋为文对于他,这些仅仅是偶尔为之闹着“玩”哄自己高兴的闲情雅致,而他现在的主业是办好一所职业学校。

有道是“三代出一个贵族。”所谓的贵族,其实更侧重的是精神和文化境界的富有。

什么样的家族,什么样的土壤里能长出来这么一棵打眼的“树”呢?

走进葛文林童年的居住地,从他仙逝多年的祖父辈的影像中,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睿智、本分和善良的基因在他身上的延续与传承。而近期我又从他正在着手写作的《山的情怀》中,感悟到他对自然环境恶化的痛心疾首,对生灵遭受灭绝流露出来的悲悯、同情和痛楚的怀念。

“这座大山孕育的最后的英雄(盘羊)就这样成了人类的俘囚!

现在它就站在我的面前,肩胛受伤的地方血迹己凝成黑色,脖子和腋后被粗糙的绳索捆绑着,绳子的另一头牢牢地拴在沙枣树上。它依然英勇地站着,高举着那对骄傲的大角面对着杀手和看客,眼睛里喷射着愤怒和鄙夷的光芒!

我依依不舍地向这位英雄告别,不由自主地向它招了招手。看它那足有半大牛犊大的身躯孤独地挺立在初冬的黄昏。

那一夜不断地从门前传来巨大的哐哐的撞击声。我知道那是它不甘心生命受辱而撞击沙枣树。哐,哐的撞击声经夜不息!

第二天一睁眼,回响了一夜的撞击声没有了,我匆匆赶出门。撇角子(盘羊)不见了,那棵沙枣树一米以下露出白森森的木质。后来才知道,大清早猎手们就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走了!从那以后,再也没听说有谁在老家的山里见到过盘羊。后来我成了少年,也常常孤身一人深入过山里,每当想起盘羊,耳畔就会响起那哐,哐地撞树声!

后来我渐渐地认为,当年它中弹后不选择逃离而冲向人类……它的敌人,肯定抱着一种为被猎杀的同类复仇的悲壮和眼看同类被杀戮殆尽的绝望!它才英雄般地冲向敌阵……”(择自《山的情怀》)

心存善念,心怀万物,这大约是一个有人格魅力和人文担当的标志,也是文化人格必备的情怀!

简单的农家饭罢,开了一路车的葛文林稍事休憩,我们几个爬上村庄前的小山上观景、吹山风。

山不高,却能将村庄一览无余。

俯视而下,只见村庄地貌宽阔,地形相对低洼,四周环山,山脚下有响泉咕咕嘟嘟,整个村庄生机盎然、绿色掩映、树木成林,与远处嶙峋干枯的山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泉若有道,源远流长;地若有容,树便成林!人也一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师法自然无非就是从自然间得到启悟而效仿之。莫非,葛文林的处世、为人、济世的风范就是师法于斯山、斯水、斯土也未为可知。

山上归来,一入院门,只听葛文林鼾声大作,如虎狮之啸。听见我们的脚步声,他懵懵懂懂地起身问道:“你们怎一会儿就下山了?”

我说:“正在南山观景,突然听见雷声滚滚,怕下雨赶快跑回来了。”众人大笑。

“走,到黄河边树林下漫‘花儿\’去!”不知谁喊了一声。

唉……

骑呀上个尕马儿哎,走宁夏,

走宁夏。

阿妹的手拉住了站呀下……

葛文林近照。

凡人故事

栏目主持:李慧

电话:18919435270

QQ:506856286

新闻推荐

记者苏黎明月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和计划生育

本报讯(记者苏黎明)7月17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旅游局、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共同主办的“健康甘肃——卫生计生题材剧目巡演活动”在...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漫谈葛校长的“副业”)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