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着干”到“坐下谈”
——临夏市巧治兰郎路周边小砖窑顽疾
本报记者 孙海峰
说起兰郎公路临夏至合作段周边的小砖窑,想必大多数人不会陌生。曾经,这段一百多公里的公路两旁就有95家小砖窑,其中,临夏市境内就有67家砖瓦窑(厂),主要分布在兰郎公路两旁,涉及枹罕、南龙、折桥、城郊等四镇;砖窑总门数达804门。每到生产旺季,砖窑、砖厂一齐开动马力,令这段公路烟尘滚滚。尤其令人头疼的是,这些小砖窑、砖厂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屡禁不绝,且蚕食耕地现象屡有发生。尽管当地政府与国土资源执法部门层多次要求小砖窑、砖厂关停并转,却收效甚微,“砖厂之害”已成为临夏市一大顽疾。
“临夏市兰郎公路周边的小砖窑由来已久,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对小砖窑、砖厂持鼓励态度。在当时这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小砖窑、砖厂也确实对临夏市经济发展和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过很大作用。”临夏市国土资源局城西分局局长马孝云解释道。
马孝云所言非虚,在临夏市众多小砖窑、砖厂中,位于南龙镇的尕杨家建材厂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家砖厂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生意最红火时,年利润可达150万元,厂内一百余名工人主要来自于周边农村,月收入1000元至3000余元不等。
“由于历史原因,兰郎公路临合段周边的小砖窑、砖厂已经形成了气候,很难一下子清除;从市场方面来看,建材业也是临夏的优势特色产业,这里的产品在四川一带销路非常好,周边农民也依赖这些砖厂增收,但砖厂之害是现实存在的,怎样找到相关各方都认可的方案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省国土资源厅执法局执法二处副处长安建昌说。
“以前治理小砖窑、砖厂,主要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企业关停,但企业已经投了不少资金,自然不愿意,而且,这里还有周边农民的利益,命令虽说下了,但效果很不好,企业主不是和土地执法部门‘打游击\’,就是干脆不管,有的还造成了群体性事件。”马孝云说。
一方面是旺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保护耕地的当务之急,只有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找到治理小砖窑顽疾的对症之药。
为此,临夏市、临夏市国土资源局一改以往习惯做法,将仅通过行政命令要求小砖窑关停并转的做法,改为政府代表与企业主坐下来协商,双方面对面表达诉求。经过几番交锋,新方案出炉了。
“新方案采取了政府补助,企业自主转型升级的方式。对于还想干砖厂的企业,统一迁到东乡县建材工业园区;有意愿转型的,自主转产。砖厂占有的耕地,进行复垦;原本就是建设用地的,且原企业主愿意转产的,由他们自主转产。对证照齐全的砖厂、砖窑,政府对其投资予以补助,比如,一门窑补助2万元,一方土补助10元,建筑物、制砖机基本按半价折旧,变压器按功率、规格补偿。对无证照经营的予以取缔,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临夏州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晓介绍道。
新的模式,结束了砖厂主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对立状态,大家坐在一起,集思广益,出点子、想办法、一齐使劲,解决这个困扰临夏多年的顽疾。
那么,新的治理模式收效如何呢?
在枹罕建材厂,原本吞噬耕地、排放烟尘的砖厂已经不见了。原企业主在获得150万元补偿后,拆除了这座建于1985年的砖厂,准备转产。
“我的砖厂占地100亩,这次拆了以后,有50亩复垦,还有50亩属于工矿用地,我准备盖一个物流中心。这样,事业有了着落,原来砖厂的100多工人也可以继续到这里上班,等完全转产后,又可以解决更多人就业。”马生良谈着自己的打算。
在南龙镇罗家湾村,原融鑫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也实现了转产,占地60亩的土地上,正在建设一家销售市场。
如今,驱车走过兰郎公路临夏市段,曾经烟尘滚滚的景象不见了,一个个砖厂或转产、或复垦、或搬迁,不仅大量耕地得到保护、建设用地得以重新规划利用,大气污染问题也得到改观。
据统计,通过治理,仅临夏市就有1900余亩耕地得到复垦,近两个月来临夏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监测分析表明,临夏市二氧化硫平均值0.032毫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33.3%、二氧化氮平均值0.027毫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32.5%、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0.092毫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1%、污染综合指数为1.79,同比下降20.1%,空气质量达到了二级标准。
“在市场需求与耕地保护、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即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又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还保护了投资者利益,这是临夏市治理砖窑之害模式的可贵之处。甘肃省农村还分布着大量砖瓦窑(厂),也存在很多问题,采取这个模式能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尽可能妥善的解决,这是今后推进砖瓦窑(厂)整治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安建昌建议道。
新闻推荐
临夏州:突出民族特色强化质量监管本报记者沈丽莉民族地区如何加强质量工作,打造名牌战略?临夏州的做法是,突出民族特色,与国际标准对接,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品牌。近年来,临夏州把质量发展工作作为推...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