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贫攻坚一线锤炼党性
——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临夏市慈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何志平
本报记者 邹海林
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办起了一个扶贫草鸡养殖场,发起创办这个养殖场的是临夏市科学技术协会干部、慈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何志平。
“咱们这一带的爆炒草鸡远近闻名,一年四季食客络绎不绝,办养鸡场、挣养鸡钱是个好项目。”去年8月,在慈王村***大会上,何志平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做足了前期“功课”。村委会有大片闲置多年的林地,既无地租也无收益,就地利用,变废为宝,养鸡场地便有了着落;慈王村周边有87家以爆炒草鸡为主打品牌的农家乐,散养草鸡就近送货上门,不愁销路。
认准路子,说干就干。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紧锣密鼓成立富民养殖协会,流转废弃集体果园土地筹建扶贫鸡场。然而,这边干部喊破了嘴,那厢村民却迟迟没有动起来,发动群众工作遭遇了“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
何志平带领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一头扎进群众中,走东家串西家,挨家挨户访民情察民意听民声,很快理出了头绪。村民们尽管有养鸡基础,也认可办养鸡场有市场有前景,但大多缺乏创业的本钱,又担心投资的风险,致使信心不足,顾虑很多。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就有解难的办法。何志平自己先垫资1万元,然后组织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共11人,每人垫资5000元,筹措6万多元作为养殖场的启动资金。而这些资金都属于无偿注资,由注资人自愿承担创业风险,也不参与养鸡基地盈利后的分红。
“不操心、不跑腿,还能分红,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村民包生伟、刘彦芬和张启梅一合计,每人入股5000元,成为养殖场首批社员。全村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前脚跟后脚地加入了富民养殖协会。短短一个月,扶贫草鸡养殖场建成运营。
“第一批养殖芦花鸡3000只,已经出栏成品鸡2900余只,获利近7万元,入股贫困户拿到了各自的分红。”何志平告诉记者,养殖场建成了散养鸡舍、商品散养鸡舍、育雏鸡舍和隔离观察鸡舍4个标准化山林散养芦花鸡鸡舍,预计年出栏成品鸡2万只,获利36万元左右,农户分红可达5000元左右。
慈王村扶贫草鸡养殖场由此开启了“干部群众同入股,只有群众分红利”的***模式。
35岁的何志平,去年担任慈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后,统筹协调联村单位76名干部,对全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基础信息逐项进行清查和复查,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制定出具体的帮扶计划措施和项目需求清单,帮助53户贫困户落实***贷款265万元,用于发展致富产业。围绕发展草莓种植产业,他牵头组建富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请来懂技术、有经验的菜农与大家交流种菜经验,组织种植户和社员外出考察学习,忙活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和回家的时间。
何志平还发挥科技干部的专业优势和特长,积极争取省科协的帮助支持,成立省科协慈王村科普服务站,将慈王村纳入全省40个贫困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序列中,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实用科技培训。同时,协调配合临夏州临夏市相关部门开展以家政服务、电工电焊、挖掘机、装载机为主的劳务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人员300多名,实现了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全覆盖。
“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工作中,就得为村里出力,为村民解难,这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何志平道出心声。
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今年初,何志平被评为临夏州***精准脱贫一线带头人。“七一”前夕,省委授予何志平“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新闻推荐
甘肃省林木种苗产业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育苗面积达72.39万亩销售苗木83.77亿株
甘肃省林木种苗产业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育苗面积达72.39万亩销售苗木83.77亿株本报兰州讯(记者陈泳实习生管金娜)“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紧紧围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两大...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