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54岁的何得平出生于农村,1987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原临夏州农业学校(现合并于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做一名农业教师。坚守在教师岗位上三十二年,何得平用“教农、爱农、务农、兴农”的情怀,诠释着“爱国就要奋斗,奋斗为了爱国”的真理,用实际行动表现着“胸怀三农,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新时代精神。
除了做老师,何得平还一直活跃于农业生产、培训、服务第一线,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始终“甘之如饴,乐此不疲”。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到蔬菜,从设施蔬菜、设施园艺到临夏牡丹产业发展,何得平在推动临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成绩不菲。
谈起何得平,临夏牡丹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临夏牡丹是大自然赐予临夏人民的独特资源,多被文人墨客交口称赞,然而它的形象只出现于诗词、绘画、书法等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往实体经济的方向发展。
为了让临夏牡丹有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体系,2007年何得平首先提出了“做大做强临夏牡丹产业,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后劲”的建议;2009年在《农业科技与信息》发表了“对临夏州传播牡丹文化与发展牡丹产业的思考”一文,开始了对临夏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为此,他曾到洛阳、菏泽考察学习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及技术,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积极宣传临夏牡丹文化,培养实用人才,推广牡丹标准化繁育技术,推动河州紫斑牡丹产业园建设,助力河州牡丹培育公司、振华牡丹公司等临夏牡丹企业发展。
2016年临夏州紫斑牡丹研究会成立,在这其中何得平功不可没。“成立这个研究会,目的就在于充分挖掘河州牡丹价值,打造河州牡丹品牌,研究发展集牡丹文化研究、种苗繁育、观光旅游、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牡丹文化产业发展链条,使河州牡丹成为临夏发展经济的载体和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成为临夏走向全国的桥梁和全国了解临夏的名片。”何得平说道。
研究会成立后,何得平潜心研究实践紫斑牡丹嫁接繁育技术和种子播种繁育技术,并培训200多名牡丹繁育人才,将自己所学所知向学员们倾囊相授。在他的带领下,临夏每年嫁接繁育紫斑牡丹20万余株,播种繁殖50余亩,栽植500多亩。经过他和同仁们多年的努力,临夏牡丹引领旅游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格局基本形成,临夏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嫩芽茶、紫斑牡丹酒等资源开发迈上了新台阶,形成了“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写牡丹、画牡丹、雕牡丹、绣牡丹、喝牡丹、吃牡丹”的牡丹发展产业链,牡丹已经真正成为临夏的名片和展示城乡新形象的平台。
他还参与了省上的“油用紫斑牡丹省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和州“临夏油用紫斑牡丹种质资源创新研究”项目,先后参加了三届“河州牡丹文化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为推动临夏牡丹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业科研的道路,虽然充满许多挫折、坎坷,但没有任何一种困难能够阻挡何得平那颗坚守信念的心,他也因此获得多项殊荣:2004年被评为“临夏州科技应用带头人”、2012年被评为“临夏州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何得平痴情“三农”,推广实用农业技术,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用沾满了泥土的双脚,踏出了见效益的路子,让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为临夏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以及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沛)“民族日报速读”将于6月1日正式上线。此举是《民族日报》将读者变成听众、让听众“速读”《民族日报》、...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