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成刚
通讯员 刘传国
校报、校刊是学校的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洞察学校的火热生活。校报、校刊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显性文化,承担学校德育、家校沟通、对外交流等重任,又是一种隐性文化,引领师生积极向上。
近年来,兰陵县鲁城镇初级中学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指引下,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内精神文明建设和创设优质教育环境的重要内容,不仅结合当地文化创办了“匡衡”文学社,而且还积极创办了校报《鲁中风采》,进一步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夯实了校园文化的底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兰陵县鲁城镇初级中学校长刘建华表示,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推进了学校的整体建设,使学校在高质量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据悉,兰陵县鲁城镇初级中学作为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学生们也有走出大山的梦想,喜欢读书,也爱写写画画。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积累同学们的写作素材,该校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为给学生搭建读写平台,实现学生的写作梦,该校于2007年10月成立了以“立匡衡勤学大志,成天下慧贤良才”为宗旨的“匡衡文学社”,创刊名为《匡衡》,起名成立“匡衡”文学社,是因为文学家匡衡是西汉东海人,就是山东省兰陵县鲁城镇人。文学社是兰陵县鲁城中学一个校园文学组织,社员由本校文学爱好者组成,校刊《匡衡》每学年出刊四期,是展示文学社团成果的一个窗口,让学生的优秀作品能以更多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校报,每周出版一期,每期四个版面,发布校内外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校报的创办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投稿的积极性,唤起了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匡衡”文学社,于2011年5月在山东省第二届初中学校文学社团暨文学社刊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文学社团,社刊《匡衡》获二等奖。文学社有众多成员在《创新作文》、《少年天地》、《雏鹰文学》、《兰陵教育》上作为“新星”闪亮登场,刊载照片、文学作品;迄今为止,社员发表及获奖的作品已有300余篇。回首过去八年,“匡衡”文学社一路走来,为语文学习开拓了一片蓝天碧海。
为了充分发挥校刊、校报的作用,兰陵县鲁城镇初级中学积极搭建读写平台,有序开展工作。每次作文,都由年级组内批改,发现好的文章,交给班内的编辑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定稿后,交给文字编辑小组的同学打出电子稿,再交给编辑老师审核过关后在校刊《匡衡》上发表,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让学生的优秀作品能以更多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让创作的快乐更长久地伴随着学生,让成功的欲望更强烈地冲击学生的心灵。
文学社还充分结合校园优美的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校刊《匡衡文学社》设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感悟”、“青春悟语”、“同题擂台”、“花季心语”等栏目。“匡衡”文学社成立至今,历经三届,每届社员50余名,文学社每学期均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学讲座,野外采风等活动,提高了社员的写作水平,扩大了知识面,社员作品也屡屡在全国、省、市等征文比赛中获奖,多名学生被多家报刊杂志社吸收为小记者,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在全校掀起了创作、投稿的热情。
“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高雅的文学活动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校长刘建华表示,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是围绕着写作目标而展开的校园文学活动,它以写作为中心,向外展开,包括阅读、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青少年最喜欢的事情,生活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活泼地发展,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才能有一种宽松的环境。
提及“匡衡”文学社今后的发展,刘建华表示,文学社将在立足于眼前发展的同时,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信“匡衡”文学社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朝着更健全、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并发挥出永恒的文学魅力,培养出更多的文学新人。“小荷才露尖尖角”,回首过去,学校信心百倍,展望未来,学校豪情满怀。在新的一年里,学校将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努力为学校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新闻推荐
兰陵讯 兰陵县烟草专卖局抓住当前“冬闲”时机,积极做好烟田冬耕和设施维护等工作,确保明年烟叶生产实现首季“开门好”。开展烟农调查,提高服务满意度。深入烟农家中,倾听烟农心声,详细了解烟农...
兰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