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闻 蒙阴新闻 莒南新闻 平邑新闻 费县新闻 兰陵新闻 沂水新闻 郯城新闻 沂南新闻 临沭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蒙阴新闻 > 正文

临沂:由省级“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迈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来源:大众日报 2015-03-20 14:58   https://www.yybnet.net/

△生态文明建设让临沂的天更蓝、地更绿、更宜居△林生态建设让蒙山更加秀美△临沂中心城区形成了“八河贯通、清水相连”的环城水系△沂蒙山区林果业长足发展临沂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图△临沂市产业发展总体格局示意图“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伴着熟悉优美的旋律,驱车行进在沂蒙大地上,映入眼帘的是:青山连绵,河流纵横,整洁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和赏心悦目的现代城市景观。

醉人的美景后面是这样的一组数字:近年来累计投入106.32亿元用于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境内1035条河流全部恢复鱼虾生长;禁止开发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7.11%;森林覆盖率达到34.5%;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天然气乡镇全覆盖,沼气用户总数和产气量全省第一;生态环保养殖覆盖面达到65%;每年约有40%的招商引资项目因环保能耗问题被拒之门外,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与数字相连的是这样一串名片:临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宜居生态城市、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孙成龙吴晓刚徐玉蕊

置身今日的临沂,你无时无处不强烈地感受到这片红色热土上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绿色革命”。自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全省唯一“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到2014年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临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串串坚实的足迹,将这串串足迹串联起来的是天蓝、地绿、水清、气爽、食安、宜居、业兴、和谐的阶段性建设成果和继续探索的奋斗目标。

承担重任,先行先试

“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2008年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将临沂市确定为全省唯一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简称“两型社会”),提出“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要求,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省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绘蓝图:完成顶层设计——为协调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这一系统工程,临沂市高起点、高标准完成顶层设计。编制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三年实施方案》,形成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的总体架构,明确了10年长期改革总体框架和三年中期改革路线图。编制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明确了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对全市1.72万平方公里进行了主体功能区划设定,用数字化方式描绘了临沂市到2020年全方位、立体式的“两型社会”建设蓝图。同时,配套编制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14个专项规划。

党的十八大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部署后,2013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临沂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临沂市关于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加快生态文明市建设的意见》、《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第二个三年(2013—2015年)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提出用“两型社会”建设10个方面的改革举措,推进经济生态、土地生态、水生态、林生态、大气生态、文化生态和生态制度等7大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使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确的路径和方向。截至目前,临沂市先后在培育“两型”产业、资源节约、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城乡环境整治等方面出台了150多个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保障体系。

求实效: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机制——为把“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工作落到实处,临沂市建立了市委主导、政府主管、人大支持、政协关注、专设机构推进的改革试点工作新机制。“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市里设立了正县级规格的“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工作的统筹规划、督促协调、督导考核、典型推广等工作。按照“改革项目化,项目责任化”的要求,每年市委、市政府都出台文件,明确年度改革试点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并分解落实到市级领导、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在千分制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已经占到40%的比重,有效地强化了生态文明考核的硬约束。同时建立了市厅局(司)合作共建“两型社会”工作机制,搭建起市与省和国家部委司(局)共同推进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平台。目前,临沂市政府已与18个省直部门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

重示范:形成浓厚典型效应——为鼓励全民参与到“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中来,临沂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一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编纂了《“两型社会”知识读本》,创办了《临沂“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刊物和“临沂‘两型社会\’建设网”,开通了“临沂生态文明”官方微信,先后举办了四期“两型社会”建设改革高层论坛,构建了多平台、多视角的宣传格局。二是在全市广泛开展了涵盖14个领域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通过挂牌表彰命名,引导打造了一批“两型”示范单位,全市共备案创建“两型”示范单位1650个、示范家庭6000户。三是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做好社会宣传,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模式,通过开展“地球一小时”、“能源紧缺体验日”、“文明餐桌”等活动,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都收到了显著效果。

探索创新,勇于突破

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夯实生态文明基础

临沂市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中,选准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行率先突破,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土地生态建设积极推进。一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7月制定的《临沂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进一步将临沂市域细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域,明确了每类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快了生态修复,促进了环境保护。二是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配套出台了《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等16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1+16”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体系,有效促进了建设用地合理利用。探索出了旧村改造“腾地”、合村并点“节地”、挂钩试点“增地”、退二进三“换地”、片区改造“挖地”、开发地下空间“拓地”、处置闲置土地“收地”、建设标准厂房“扩地”为主要内容的“节地八法”。从2005到2014年,全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2.27万亩,腾地6.56万亩,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保护。2012年临沂市从整顿矿业开采秩序入手,在全国率先应用矿山远程监控系统,建成全省第一家矿业权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全市矿山数量由3000多家减少到480个。三年来共投入财政治理资金1.185亿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81个。

经济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2.05:51.15:36.80调整到2014年的9.5:46.2:44.3。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2014年,全市再生资源年交易额预计可达到500多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近15亿元,已成为全国第四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4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87%。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实施“商贸强市”、文商旅一体化、商城国际化等战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达101个,物流网络覆盖全国1800多个县城以上网点。金融业跨越发展,民间融资机构数量居山东省首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幅居山东省第3位,保险业收入居山东省第2位。省级旅游强县数量居全省首位。二是积极培育生态型农业。到2014年底,临沂市已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574.82万亩,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31个,“三品一标”累计认证达到1594个,均居全省第1位,测土配方施肥总量居全省前列。全市生态环保养殖场占全省总量的40%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建设了160平方公里的罗庄循环经济示范区,作为临沂南部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2013年,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纳入国家2013年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与回收利用,确保全市餐厨废弃物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四是严控和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开展实施惩罚性电价、淘汰落后产能、“能效对标”、合同能源管理和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等经济的、市场的、行政的、法律的多项措施,2009年来全市置换高耗能企业上千家,重点用能企业年节能量达到230余万吨标准煤。

水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强化“点源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生态”四级递进的流域治污模式,累计投资106.32亿元用于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流域整体环境得到提升,全市8个国家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全部优于国家要求,9条省控河流提前实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城市和县城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以上。二是增蓄与节约并重建设节水型城市。以河道、灌渠整治为重点,大力加强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大幅度增强了调蓄水能力,全市蓄水能力与2007年相比提高了25%。出台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效果显著。全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6%,全市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2012年临沂成功创建山东省级节水型城市,2013年又被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准为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

林生态修复培育扎实开展。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切入点,持续不断地开展了荒山野坡植树造林绿化、水系绿化、道路绿化、环城绿化4大造林工程。2010年以来,全市共完成荒山造林14万亩,完成沂河、沭河、祊河等10公里以上300余条河流和近900座大中小型水库水系造林82.3万亩,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各50-100米宽造林完成率达到90%,完成环城造林50万亩。到2014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98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约1/6,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4.5%。2013年9月,临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大气生态建设持续努力攻坚。一是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对城区周边大气污染企业采取脱硫、脱硝、除尘、工艺改造、淘汰关闭等措施,实施分类、集中整治。2015年初,全市全面强化大气治理力度,对不达标的50家重污染企业实行关停。二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推行机动车清洁能源改造,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测工作,共建成运行环保检测线45条,定期开展机动车尾气路检抽测,城区公交车、出租车、大型运输车辆检测率分别达到100%、97.8%、100%。率先发展城市绿色公交系统,全市燃油公交全部替换为燃气大公交,5000多辆出租车实施了“油改气”,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三是加强燃煤锅炉清理整治,全市10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停用。四是加强城市扬尘治理。全面制定完善建筑工地、拆迁工地等管理规范,进一步加大了扬尘防治力度。五是积极实施“气化临沂”全域战略,已实现天然气“镇镇通”,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天然气乡镇全覆盖的地级市,并将在2-3年内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

宜居生态建设提升幸福指数。一是以中心水城建设带动全市“大水城”建设。临沂市坚持以水为魂,科学规划水资源开发,统筹推进沂河及其主要支流两岸的规划开发建设,形成了“八河贯通、清水长流”的环城水系。二是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全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三是创新城乡垃圾处理模式。在主城区建立了焚烧、生化、填埋“三位一体”的垃圾处理模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位居全省第一。在农村推广“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区处理”机制,目前该机制已经覆盖全市所有城市社区、乡镇村庄,累计建设村居垃圾收集点4.1万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063台,保洁员3.2万人,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2012年,临沂市成功入围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五是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9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社区)835个。蒙阴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经验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推广。

奋力开拓,三个定位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启征程

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在全国设立100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临沂市对此高度重视,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的坚实基础,积极准备申报。从2013年10月份开始筹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14年7月,临沂市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等六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全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区的57个先行示范地区之一。这标志着临沂市实现了工作重心由“两型社会”改革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转移,也实现了由省级试点市向国家级先行示范区的跨越。

拿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牌子后,临沂市迅速展开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行动。2014年11月19日,临沂市召开高规格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动员大会,对示范区建设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

经国家六部委批复的《临沂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为新时期临沂革命老区绿色发展、跨越发展描绘了壮美蓝图,规划了临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定位、目标和具体任务。

临沂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三个示范定位: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生态山东、绿色山东”新形象的展示窗口、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实现“绿色赶超”和科学发展的典范。

七大目标:空间格局合理有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优美良好、产业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体系健全有效。

围绕三个定位和七大目标,临沂市将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落实“八大建设”任务:

任务一:启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并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

任务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全面划定土地生态红线、水生态红线、林生态红线、大气生态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等五类红线,建立生态红线数据库。

任务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刚性约束;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重点服务业项目。

任务四: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化项目发展;建设绿色城区与绿色社区;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启动主城区交通慢行系统建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

任务五: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广泛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制定并实施《临沂市公共机构超定额用电加价办法》;进一步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工程;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积极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管理。

任务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林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行防洪水、增蓄水、保供水、抓节水、治污水“五水共治”工程;实行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

任务七:加强生态文明文化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化与临沂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促进当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一步放大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成果;深入开展两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任务八:加强生态文明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统计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以生态文明为特征的新的时代发展大潮中,临沂这艘巨轮,已经扬起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风帆,正在科学发展、绿色赶超的航程上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新闻推荐

山东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

记者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为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制约、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山东省今年起将大幅度加大财政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山东省...

蒙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临沂:由省级“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迈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