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鲍沟镇南部的河崖村有着四百年的柳编历史,如今,全村236户中有170户专门从事柳编加工生产。4月15日,记者来到河崖村,刚到村口,就看到不少农户的家门口都摆放着一台台简易的剥皮机。有村民正将一条条碧绿的柳条放入剥皮机中,几秒钟的工夫,剥了皮的洁白条子就被“吐”了出来。
我们来到该村柳编大户李玉米的家,在他家地窖里,我们看到花样繁多的柳编制品挂满潮湿的四壁。据李玉米介绍,地窖是农家自创的编制作坊,柳条在里面不容易风干。为了使柳条保持更好的韧性,做出的产品更加精致,所以村民都会选择在地窖里进行加工。
柳编工艺复杂,要求编制人耐心细致,用力均匀,一丝不苟。把细滑而韧性强的枝条,加工成洁白如玉的细柔条料,编制时勒编紧密,条缕均匀。编制出来的产品,结构严密,再用染过色的高粱皮缠边,十分美观。
河崖村的柳编工艺在几百年的传承中,不断被改进和创新,技艺更加精湛,品种也更加丰富。目前的柳编制品主要以笸箩、簸箕、笆斗、篓、筐等生活用品为主,经久耐用,吸引了来自临沂、徐州等地的大批客商。传统工艺正成为河崖村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去年,仅柳编工艺一项,河崖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两万元,小小柳条“编”出了村民的新生活,传统工艺也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特约记者 宋海存 任芳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