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东方证券临沂解放东路证券营业部副总经理侯远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会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12年6月7日央行正式启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利率可上浮 10%,贷款利率可下浮20%;7月6日,央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利率可下浮30%。这两次调整是遵循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的基本原则,利率市场化的又一次大“动作”。至此,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本文从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可能面临的风险等角度,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以及金融机构的应对措施。
A
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1973年,取消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限制;1978年,允许存款机构开设6月期,1万美元以上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1979年,允许4年期和30个月的存单利率与国库债利率挂钩;1983年商业银行自行决定1―30个月的存款利率;1986年,取消利率上下限,利率市场化完成。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美国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从1979年的19.32%下降到1983年的-0.43%,在1987年股灾中达到历史最低,同比下降83.91%,在1988年经历一个强劲反弹后,逐步走上盈利轨道。
拉美国家:智利于1974年5月,开始放开利率管制,11月取消存款利率限制;1975年4月,取消所有利率管制,仅用一年时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对一些国有银行进行了私有化。阿根廷自1975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存款利率以外的其他利率管制;1977年放开贷款利率,两年时间完成利率市场化。
拉美国家基本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但其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引发了金融危机,其中,智利于1976―1982年出现了一个超高利率时代,银行大量破产。阿根廷改革后,利率迅速上升,贷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存款利率上升幅度,房地产和股市价格迅速飙升,经济泡沫不断增多,最终导致债务危机,1980―1982年,阿根廷关闭了168家金融机构。
东亚及东南亚国家:泰国1985年,逐步取消信贷指导;1989年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1990年放开所有定期存款利率;1992年1月取消活期存款利率上限,同年6月取消所有贷款利率上限。韩国1965年提高存款利率上限;1988年取消对大多数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控制,并取消两年以上的存款利率控制;1993年,两年期及以上的长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7年,除活期存款外,所有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实现自由化。
在政府主导下有步骤进行的利率市场化后,泰国和韩国的利率上升到较高水平,一方面增强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另一方面吸引了国际游资,为当地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B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2012年是金融制度变革之年,其主要目的在于推进金融自由化。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2年6月7日央行正式启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利率可上浮10%,贷款利率可下浮20%。7月6日,央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利率可下浮30%。这是遵循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的基本原则,继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1997年6月银行间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可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利率)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1998年后开始允许贷款利率浮动,2004年10月在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开始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后利率市场化的又一次大“动作”。
至此,除城乡信用社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不设上限,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
C
利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提高社会诚信意识,改善信用环境,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贷款的差异化定价,诚实守信、与银行合作关系良好的贷户能获得利率的优惠,促使客户努力提升自身的信用级别,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核算能力,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实施利率定价后,金融机构可以全面掌握每笔贷款的成本、管理费用、风险溢价回报、税收及目标利润,全面掌握每笔存款的成本、管理费用、运用成本等,规范了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操作,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分析管理水平,促进其稳健发展。
有利于提高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我国长期经济发展。利率市场化本身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D
利率市场化可能面临的风险
如果利率定价不理性,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间“存款大战”、“贷款大战”等不正当竞争。这就好比券商放开佣金后,证券公司的佣金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迄今绝大部分券商的佣金标准已经接近成本线附近。
部分金融机构不能实现差异化利率定价,容易造成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贷款对象将自由选择不同的银行贷款,存款客户也会有目的性的选择不同银行存款。
盲目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最终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健康发展,竞争力下降。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资金成本,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资产价格,可能面临净利差缩小,这样我国以利差收入为收益主渠道的金融机构利润会出现下滑的趋势,资产收益率下降,甚至出现全面亏损的可能。
金融机构资产定价能力不足,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一是有限的资金流向了风险高的项目。二是市场形成的资产价格可能并不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也不能充分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三是金融资源错配,国家限制的行业、产能过剩的行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等却极易取得信贷支持,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E
利率市场化的政策与建议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证券行业佣金费率市场化的教训告诉我们,缺乏有效行业自律的结果将是恶性竞争。证券行业交易佣金设定上限向下浮动以来,由于业务同质性强,交易佣金比率在恶性竞争中快速下降。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快构建和完善利率市场化配套“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打造良好的“硬”环境。
疏通利率传导渠道
金融市场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能有效引导存贷款利率是当前利率传导机制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当前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反过来直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甚至影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扭曲了正常的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在当前的传导机制下,如果贸然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存贷款利率上升,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被动上涨,形成倒逼机制,此时的中央银行一方面失去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间接调控又可能难以有效运作。因此,在最终放弃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管制前,需要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目前,全世界已有110多个国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几乎全额赔付的“隐性”存款保险,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将这一隐性存款保险转变为显性,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在市场、股东和存款人之间合理分摊因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如果制度设计得当,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变,将降低银行业的道德风险。
F
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金融机构应尽快建立利率定价系统,不断提高利率定价的科技含量,为利率市场化构建强大的“免疫系统”。一是要尽快研发出利率定价管理系统,并加大其推广应用力度。二是要加大对利率定价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合规。
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优化客户结构,增加小微企业的信贷和风险定价能力;增加个人经营性贷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就利率市场化而言,相对会有利于富有创新精神、战略定位清淅、执行力强的中小银行。
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异化个性定价,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真正靠利率定价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同时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制定规范科学的内部评级标准,加大内部评级力度,通过内部评级为利率定价提供可靠可信的依据。
利率市场化进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曲折,但如果能够吸取别国的经验和教训,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适时制定出各种应对措施,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新闻推荐
时报综合消息 3月30日,临沂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市会议中心大会议厅隆重召开。下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经过记票,补选陈...
临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