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92岁,四川人,曾参加中国远征军,现居临沂点击查看原图还未及与记者照面,孙德茂、宋仁尧两位老兵便匆匆“归队”。
前者生于1921年,黄埔军校七分校17期12总队学员,在去年十月的秋日里与世长辞;后者亦生于1921年,是黄埔军校17期本校学员,国民革命军第12军10师上尉情报参谋,在蛇年春节的炮竹声还未散去时作别尘世。
“归队”时,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
硝烟散尽,将士卸甲。
自去年入冬,本报开始联合省内志愿者走访散落于历史褶皱中的山东籍抗战老兵,力图抢在时间之前,记录他们的人生悲欢,为这些耄耋之年的老兵吹响最后的“集结号”。
这些老兵的年纪多在九十岁以上,被时光带走许多记忆,甚至连枪林弹雨中的生死都不能完全记清。
我们将尽量实录老兵个人口述,不做任何无谓的修饰与删改——电视剧中的抗日英雄可取敌性命于无形,但站在我们面前的老兵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不愿被人“骑在头上拉屎”,因而噙泪别乡,怒上战场。甚至有时,他们中的有些人还有过中途卸甲的念头。
这样的本色呈现,或许残忍,或许会让对“英雄”充满想象的人们失望,但正是历史的本原,也更接近真实的“人”。
向“高、大、全”说不,记录下风烛残年里最真实的老兵,是我们唯一的出发点。
面对这些在1931年到1945年间,头顶不同帽徽和番号,用相同颜色的鲜血,捍卫过我们脚下的土地,弥合过这个民族的伤口的老人,惟真为大。这样的寻访,不被丝毫记叙历史的企图或找寻英雄的野心所驱赶。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最后的集结号”系列报道,向每一位参与过抗战的老兵致敬。
新闻推荐
商报消息(记者朱德蒙)4月26日,在临沂市孙子兵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银雀山兵学文化论坛上,由山东孙子研究会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