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刚过,作为“晋豫鲁铁路大通道沿线地市党报联合大型采访”的首站记者,我在期待与不安中踏上去山西的旅程。还未到达我就已经感受到这个产煤大省的气魄。在从石家庄途经太原的高速路上,满眼都是来往运煤的大货车,路边积满了厚厚的煤粉,也正是这满眼的煤车让我们在午饭过后的高峰期堵在高速上2个多小时,还真是个下马威。这也预示了晋豫鲁铁路通道对于晋煤外输的巨大价值。
首站山西吕梁。吕梁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梯田环绕,十月份转凉的天气更增加了几分凄凉的壮丽。同行的3个省十家地市的记者互相调侃:“你在山东见的那都是小土包,这才叫山呢!”在第二站长治见识了太行山的大峡谷,沿峡而进,两侧悬崖矗立,峰巅腹地怪石交错,傍岸古寺及遗址犹存,瀑布悬挂,崖间泉眼点点……用“叹为观止”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回真算是见识了。
沿途的风景有很多,但我最留恋的风景却是采访团成员的集体讨论。采访团白天在外面采访,晚上吃完晚饭回到住的地方就打开电脑写稿,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为了方便交流,采访团建了一个群,一来二去,大家都熟络起来,看着群里闪烁的头像也不觉得辛苦了,因为大家都在辛苦赶稿。我们两名记者一个房间,房间里只有一根网线,很多同行都主动把房间给同伴,去网吧赶稿。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苦中有乐,有滋有味,彼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58岁的长治日报社记者郭志刚是为数不多的跟完全程的一名“老记”。在采访中,他注重挖掘细节,尊重新闻事实,敢想敢写,在吕梁时,他曾半夜两点出去找素材。临沂日报社年轻记者侯照,在采访中“与众不同”,他只对各地的风俗文化感兴趣,但安排的采访点,很少涉及这些。没办法,除了搜肠刮肚,就是与各地市记者沟通,千方百计地寻找材料,他曾写稿写到两点。
这沿途的风景太美,这沿途的伙伴太好。作为采访团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成员,我收获的是作为一名记者满满的热情和斗志,我不怕吃苦也不怕熬夜,就怕没有锻炼的机会,采访结束后我曾深有感慨地对社领导说:“请多给我磨练的机会,我会成长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党报记者。”
我也对自己说:“不要以为你不可以。”
新闻推荐
...
临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