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粲“过去有事找干部难,现在可好了,区里镇里的干部天天和俺们在一块,帮助致富解难事,俺老百姓就欢迎这样的干部。”这是记者近日赴兖州采访时,听农民们讲述最多的话。从颜店镇前海村、南阁村,大安镇后邢村、小孟镇李楼村,再到龙桥街道范堂村、新驿镇葛楼村,记者一路走来,发现农民如此发自内心的赞美,皆源于今年兖州区实施的“干部联户、党群连心”活动。
访民情听民声
兖州区按照市委提出的“全员参与、长期联系、全面覆盖”的要求,在对区直部门单位、镇街干部数、村(社区)户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合理分配,全区参与驻村联户的133个部门单位、4014名干部与437个村(社区)的11万户家庭建立了联系。“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对农户的情感”。确立联系关系后,联户干部通过走村入户、与村民面对面谈心交流等方式,全面摸清所驻村人口、资源、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等情况,做到“三知四清”。在此基础上,兖州区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实现了两个全覆盖。按照网格化划分、集中连片地确定了联系农户,建立了干部联户数据库,制作了联户网格平面图,明确每户居住位置,确保农户全覆盖。区下派办统一制作了连心卡和联系群众公示牌,将联户干部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全部上墙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干部入户与群众见面谈心累计26万人次,发放连心卡、《致广大群众的一封信》各11万余张,收集群众意见3685条,化解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问题1226件。
顺民意排民忧
“对待百姓,我们要付出真心和真情,作为乡镇干部,倾心为民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兖州区人口计生局驻颜店镇前海村“第一书记”邢庆栋“民情日志”里的这句话,记录着干部驻村入户解民忧,多方协力为前海村村民廖福同家解决危房的过程。当邢庆栋第一次走进廖福同家,眼前破旧的土房,在湿漉漉的雨后更显得危不可近,均已年逾八旬的老两口,生活极为困难。邢庆栋及时向局领导汇报,并与住建部门联系,帮助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25000元建设新住房。目前房屋已基本建成,让老两口有了新生活。
龙桥街道范堂村饮用水水源于1995年成井,供水管道1989年建成,当时设计使用年限15年,现年久失修,渗漏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村民日常饮水安全。区水利局驻村“第一书记”扈剑琨了解情况后,立即与村两委商议,积极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务求解决全村480户、1560名村民饮水问题。现自来水改造实施工程招标公示已结束,七月份完工。
活动开展过程中,兖州区充分利用干部联户这一平台,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尽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区市政工程处联建颜店镇李四村工作组,提升改造村内排水管网1100米,为村民家庭接通排水口60处。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活动286次,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
惠民生暖民心
“我们一直也想通过改变种植结构来增加群众收入,种过土豆、山药,东西反而卖不出去。自从去年孙书记驻村后,通过土地流转种牛蒡,村民立即‘扭亏为盈\’啊!”前盛村村支部书记曹传伟笑着说。他说的孙书记是现任兖州区机关工委副书记孙京辉。
孙京辉帮扶的前盛村离城较远,只有149户512口人,但有1000多亩优良耕地,是典型的农业村。曹传伟说,村民曾尝试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碰壁后便不敢种了。孙京辉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村民虽然碰过壁,但增收的愿望还是很迫切,关键是如何规避风险,打消村民顾虑。通过召开党员会、部分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先由村干部带头拿出土地,组成连片地块360亩,做个“示范田”。在搜集资料和调研后,孙京辉认为牛蒡市场好,价高且便于管理。随后,孙京辉联系了临沂两位种牛蒡的客商,把360亩地以每亩11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做田间管理。地租与管理费加起来,每亩地能有2600元的收入,村民一点风险也没有了,致富热情得到有效保护和激发。
兖州区把“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夯实基础、巩固提升”作为干部联户活动的重中之重,全力破解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空壳村”的问题。目前,全区各驻村工作组共新上致富项目35个,帮助新增村级集体收入32.6万元。
新闻推荐
晨报讯(记者 建峰)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严查擅自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临沂市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联合公...
临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