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杜, 很美!
我父亲高松岭,排行老四,在村中辈分大,大伙习称他“皮匠铺四爷”。
父亲早年读过私塾,稍大点后,在家跟着爷爷学做祖传的车马皮货产品,每逢周边集日,他推着装满皮货的小车,到集市上摆摊。因自己做的大型车马挽具不配套,外观装饰不够漂亮,没有大客商光顾,摊前零客也稀稀拉拉,来看皮货的人本就不多,买的人就更少,赶一天集,收入微薄,慢慢地,家中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爷爷也读过私塾,有点文化,还懂点医术,是个半拉子乡村穷医生,开不起药铺,靠给人家把把脉,看看病,开个药方,根本不能养家糊口,再加上身体又有病,早早把这个家交给父亲管理。父亲看到生意挣不着钱,仅有的几亩碱地,打不了多少粮食,家里十多口人张嘴等着吃饭,真是犯了难,思来想去还得靠皮货谋出路。
家中的皮货生意是老爷爷赶着马车去南临沂拜师学来的。学的品种不少,交的学费也不轻,为学艺,老爷爷先把赶去的车马卖了,最后,是单身一人只拿着根赶车鞭子回来的。可老爷爷学到的手艺,只是比着葫芦画了个瓢,做出的产品不精致,不美观,经不住市场的考验。
父亲不甘心祖传的皮货生意断送在自己手里,托人四处打听,了解到惠民县有一个制作皮货的老师是个高人,父亲就登门拜了师傅。这一次,父亲下狠心从头学起,从原料泡制到设备改进,心中牢记,反复练习,一点也不敢懈怠。回到家后,把学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运用到生产中,又增添了新设备,按规格化生产。父亲新做的产品质量好、物色美,在大集上投放后,受到客商的欢迎和赞扬。
新产品打开了销路,来谈业务的客商不断,好几个品种供不应求,家中雇用了两个人,常年帮忙干活,再逢集日,父亲就肩背着钱褡子领着推货车的伙计一同赶集。
为方便客商来家谈业务,并显得体面,家里新盖了四间正房,干活的人也陆续增加到七八个人,货物堆放不下,接着又盖了三间南屋。父亲在市面上接触的人多,见识广,又在村北离家不远处买了六亩地,靠大道的二亩栽上榆树,做防护林,里面四亩栽上杏树、梨树等。可谓家里生意火腾,田里花果飘香;烘托得父亲人缘旺,家境旺,名声亦悄然传扬乡里。
1945年,滨县解放,为保卫新政权和人民的胜利果实,各村相继成立民兵连、儿童团,他们站岗、放哨护村保家。一天,父亲外出,路过一个村庄时,看见这村的民兵正在村边大场院里搞训练,见其中有几个腰扎牛皮带的民兵,显得格外神气利索,威武潇洒,很是气派。他不由得灵机一动,萌发了为高家民兵和儿童团每人做条牛皮腰带的想法。回来后,没回家,径直去找了民兵连长高敬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高敬亭听后,喜出望外,赶紧找到儿童团长高法孔告诉他这一好消息,两人一起跑来我家表示感谢。几天后,民兵和儿童团集合出操,腰扎皮带排着整齐的队伍,威严气派,给村里的景致又增添了三分色彩。
解放战争时期,村里组织民工队支前,推小车给大部队运送物资。支前队员们在土路上跑来跑去,鞋不跟脚,雨天泥泞光掉鞋。父亲知道这种情况后,就用做皮货件的下脚料做成“鞋袢子”,送给他们。支前队员们打上“鞋袢子”,走起路来鞋跟脚,脚催人,队员们脚下生风,一路向前,小小的“鞋袢子”,为支前助了一把力。
有时,村里的民兵来拿“鞋袢子”,要留钱,父亲手一摆,说:“使不得,使不得,你们站岗放哨,送物资,走那么远的路,受苦受累,不容易。我就这点手艺用得着,为庄乡支前办事,为了大伙过上好日子,尽这点微薄之力,打心眼里高兴。”
1956年,公私合营,北镇皮革合作社成立了。父亲去入社那天,我们家门前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全村人来欢送父亲去入社。父亲穿着新衣服,胸前戴着大红花,精神抖擞地推着装满皮具,扎着大红绸子的小推车,高高兴兴地去北镇街加入皮革合作社,成了皮革合作社的一员。
新闻推荐
女童大街上写作业 市民怀疑女孩被拐 经查:女童来自临沂 父母均为流浪乞讨人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晚报记者 常云怡 晚报讯 近日,有滨州网友在论坛发帖称,有个小女孩经常逗留在中百大厦和大润发超市门口,光着身子在街头写作业,样子十...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