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孙蓉荣获201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记者王鑫摄孙蓉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理研究室主任,药理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研究员(二级)·博导。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关键技术、863、十一五支撑计划等课题29项,首位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成果12项,前5位获奖16项、教学成果5项。
先后获得山东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泰山学者”岗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省“巾帼建功”标兵、国务院特殊津贴技术专家、全省中医工作先进个人二等功、第五批山东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重点科技(1020)人才等荣誉称号。
□记者董昊骞李丽
5月10日,南郊宾馆俱乐部礼堂,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理研究室主任、药理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孙蓉从省委副书记龚正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由她主持研究的中药肝毒性科研项目获得201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加上之前以首位获得的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11项成果,她在51岁的年龄就实现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大满贯。同样是2015年,她刚荣获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这位女强人在中医药研究方面有何过人之处?这个项目缘何能斩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她的研究对中医药发展有什么独特价值?5月6日,在燕子山西路7号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科研楼508孙蓉的办公室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从“小柴胡汤事件”看到研究方向
一件黑色及膝短裙配上枚红色小皮衣,领奖台上的孙蓉靓丽而从容,她此次获奖的研究项目是——中药肝毒性早期发现与合理评价技术平台建设及其科学应用。很难把面前这位美女和一个如此专业的学术项目联系在一起。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那么这个‘毒\’是什么毒?这个‘三分\’具体指的什么度?这就我们的研究核心。”孙蓉说,我们对中药毒性的认知不能停留在有关中药的口头禅上,而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研究、分析,要把实验数据精确到一分一毫,要在千头万绪的数据中理顺出结论、抽提出逻辑。
肝毒性是新药研发失败和药品撤市的主要原因,中药已成为导致药肝的第二大诱因。孙蓉和她的团队围绕中药肝毒性问题,通过文献挖掘、肝毒特点规律等环节,历经12年11个中药系统研究,实现了三大方面技术创新:揭示了中药肝毒性成因与发生模式、肝毒特点与规律、肝毒机制靶标及相互作用网络。
也许有人会问“‘中药肝毒性发现\’会不会阻碍中医中药的发展?”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孙蓉对中药肝毒性的研究,她的团队对中成药柴胡单方制剂、含山豆根、何首乌、半夏、北豆根等十几个制剂的药品说明书,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修改建议,提高了我国中医药的安全用药能力,反而利于中医药走出国门。
孙蓉2003年开始研究中药肝毒性,那时刚出现了震惊世界的“日本小柴胡汤事件”,由于柴胡是中医常用药,一直被认为不含有毒性,却在2002年爆发了上百例间质性肺炎,甚至数十人死亡的案例,对中医药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并直接导致我国2002年药材出口量全年不足2001年一个季度的量。孙蓉却从中看到了方向,“这件事让全世界都不认中医了,都在怀疑中药的安全性,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使命,将安全可控的中医药重新推向世界!”
一柴胡一世界十多年努力没白付
连续10多年,孙蓉和她的团队主要解决了四件事:柴胡到底有没有毒?柴胡的毒性损害到底有多大?这种损害在临床上如何规避、识别和救治?作为常用药的柴胡,其配伍、种植、炮制会给老百姓带来怎样的影响?
十多年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经过她的研究,印证了柴胡总皂苷中含有的毒性,也搞明白了柴胡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毒性,完善了临床用药安全,相关药企也由开始的不赞同到争相与她们团队合作,从而完善自己的药品说明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不是限制其发展,而是更合理、安全地应用柴胡和含柴胡的中成药。”孙蓉说。
都说“一花一世界”,在孙蓉眼里,“一柴胡就是一个世界”她用十多年时间,完美研究出了柴胡毒性的影响,2013年出版了她主编的第一部柴胡研究著作《中药毒性与上市后研究》。下一个十年,她或将从柴胡中分离、发现具有活性的创新药物,并应用于临床。“其实,我之所以在柴胡的研究上如此幸运,这都要感谢我的导师——刘持年教授,正是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清朝一位叫叶天士的人就提出过‘柴胡劫肝阴\’,这是敦促我锁定目标的前提和理论依据。”目前,孙蓉把“柴胡劫肝阴”做出了两层含义:一层是对肝脏的损伤“劫疟、打劫”,另一层是对病邪的“劫伤、砍伐”,也就是治疗。
作为一名学者,孙蓉认为科研一定要有创新思维,正如中医传统上认为,“中药配伍好了就没毒性”的观点,传承了上千年的经典理论,她却敢于质疑并发出自己的声音,“毒是药物的基本属性,配伍可以解毒,但毒本身和配伍没有关系。”并以山楂为例向记者通俗地解释,一颗山楂被砸碎了是山楂,把它和糖放在一起吃也依然是山楂,糖只是改变了山楂的酸甜度而已。
省科技进步奖大满贯
一名本科学习西医临床的少女,研究生却选择攻读方剂学,博士时又到药学天地里重新浸染药理学的味道。从一开始不信中医,到半信半疑,再到后来完全信服,直至如今研究中医。孙蓉的经历看上去充满“变数”,但不管干什么,她研究中医药的信念和责任从未变过。
由于科研前期缺乏经费,工作初期,孙蓉只能到省城各大医院联系临床医生,与他们谈合作搞项目。“搞科研最怕的是什么?有人说没有经费,但我却认为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她说,科研路上需要越挫越勇,自己也曾遇到过工作、项目不被人认可的时候,但她从没想过放弃,“我只做我认为该做的事,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只要你做出业绩终是会被社会承认的。”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她成为业界翘楚,获得的证书、发表的文章数不胜数。
科研需要耐住寂寞,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得失。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背后,离不开每天对文献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孙蓉至今每周看各类论文不下100篇,“真正的学者应该做的是反思和挑战,而不是人为亦为。”
她是唯美的“多面手”
初次约见孙蓉教授是在一个周五的中午,她刚参加完一项学术会议,下午还要赶去临沂进行学术交流。原本以为女研究员应该戴着眼镜,不苟言笑,却不想她身穿一袭配有彩片的黑色连衣裙,时尚靓丽又干练大方。“我是唯美主义者。”孙蓉认为,工作和生活并不冲突,二者都可以做到完美。
在科研机构中,她主持完成973、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课题29项,首位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6项;主编著作3部,副主编2部,参编8部,国家级学术任职20余项,为科技部、基金委和药品审评、评价中心、药典技术咨询专家。她所有的标书哪怕长达百页,也找不出一个错别字。
她是很多大学聘请的专家教授,被山东中医药大学聘为中药学兼职博导,还先后被哈尔滨商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的药理学、中药学聘为兼职硕导。在学生心目中,她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导师,是一个不分昼夜的工作狂,还是一个可以和他们一起嗨的小伙伴。她经常跟学生说,“年轻人只管奋斗和付出,唯有努力学习、辛勤工作,才会成绩如林、成果如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生活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推荐
作者:黄智义时报1月17日讯 (记者黄智义)今天凌晨,在殷家林附近的一条高速公路上,一辆物流车着起大火,四五十万的货物被烧毁。所幸,无人员伤亡。早上7点左右,记者赶至现场时,火刚被扑灭。现场乱七...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