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宋延坤应当承认,部分高校之所以斥重金招聘院士就是为了装点门面,就是因为一颗功利之心在作怪,然而,咱们也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态度面对这个现象,因为很多高校之所以会高薪揽才也是出于无奈。
近日,南京晓庄学院对两院院士亮出“高薪牌”,提供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最高600万元的待遇。无独有偶,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出200万元年薪“挖”院士;临沂大学开出科研启动经费1000万元,年薪300万元,安家费200万元等优厚待遇。类似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不禁质疑:院士头衔“含金量”为何如此惊人?(7月26日央广网)
两三百万元的年薪,再加上手头数百甚至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如此丰厚的条件可是相当诱人,当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这种待遇,得是两院院士才配得上。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高校开出了天价,才招来了不少非议,有网友直言这是“功利化”的体现。在笔者看来,这种批评并不是毫无道理,院士就是学校的一块金字招牌,如果高校能够招聘来一两名两院院士,往往就意味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幅提升。高薪聘请院士是尊重科研和学术的体现,但是,这么多高校扎堆高薪聘请院士,却让我们不由得多出来一个疑问:当院士们享受到的补贴越来越高之时,是不是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有了功利之心?
应当承认,部分高校之所以斥重金招聘院士就是为了装点门面,就是因为一颗功利之心在作怪,然而,咱们也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态度面对这个现象,因为很多高校之所以会高薪揽才也是出于无奈。聘请院士虽然需要足够大的投入,但是,高投入往往也意味着可以大大缓解高校在科研和发展两个方面的压力。
其一,在现行的学术体制和评价机制下,学校所拥有的院士数量越多,高校的排名也就会越靠前,权威性也就会越高,课题资源尤其是配套的科研经费也就会越多。然而,一所高校要是没有院士,别说学校本身的影响力很难得到提升,就算是一心想搞学术、科研都会遇到很多压力和瓶颈;其二。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而高校在这项工作中自然要承担更多责任。迫于当地政府追求政绩等需求的压力,部分高校自然会去高薪招聘院士。其实,高校这样做也算是一种“投资”行为,因为一所高校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而院士很显然是交换这些东西的最佳“筹码”。
笔者认为,要想避免高薪聘请院士的怪像频频出现,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严格科研计划和课题等项目的审批程序。将科研项目内容而不是院士是否参与当成最关键的评审要素,避免“看人下菜碟儿”的现象出现,也确保科研经费能够发放给那些项目经得起考验的高校;第二,严格科技创新工作的相关考核制度。科技创新只有保质保量才能有助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所以,国家相关部委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考核制度,在考核中强调科技成果的分数,并以此倒逼地方政府放弃对“人才政绩”的追求。
新闻推荐
两名主犯归案,宋振宁被骗案已锁定两名犯罪嫌疑人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从山东省临沂市公安部门获悉,临沂市罗庄区徐玉玉电信...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