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筐山杮子
1990年10月,金秋的风一吹,大地变得一片成熟的金黄色,枫叶红于林,柿果香在枝。这天,由“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主办,华龄出版社行将出版的专著《名医绝招500种》编辑部已经寄来了通知函——王长武以及他的“两病”治疗成果将被载入该书。来信通知他最近进京商量出版事项,王长武当然为这高兴,只是因为这几天腰腿酸痛得厉害,看来他只好放弃一次顺便去北京观光的机会了。
他不得不抑制住兴奋,坐下来揉揉这条伤腿,这一揉一摸中,1983年夏天那雨中的一幕又重现在他的眼前。正在这同一时间里,王长武并不知道在那沂蒙山区,正有一位青年人,他头天就去山冈上摘来一筐红柿子,这会儿正以他那健康的步履向他走来。
1983年夏天,王长武收下了一名病人,病人来自沂蒙山区,是一名身患顽固性皮肤病达8年之久的年轻人,他叫刘冬山。
辨病下药是王长武的原则,因此所需的药品也就无法估测,给这位病人配药时却配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需有一味生蝎子——而这种药材时下正是空缺。买,他在一个星期天由近到远跑遍了以驻地为中心的四周大小村镇街市,没有。捉,他带上卫生员向萌山水库开进,听说从那里的石缝里翻蝎子,一翻一个准。雨天的坡岗田陇每行一步都是酥滑如油,一不当心,王长武“叭”的一声从两丈多高的陡壁上滑了下来,捉蝎子捉出个自己带伤而归。
功夫不服有心人,疗效不负为捉蝎子摔伤的王长武。刘冬山的病顺利地让他治好了。
这不,时隔多年之后,这位年轻人仍不能忘记王医生。他搭上了临沂开往周村的班车上,他的旁边放着那筐刚摘下来的山柿子。他寡言少语,守着这一筐柿子就像守着他的一颗红心,一路上饿了渴了,他宁愿喝生水,也不去拣一个柿子尝一尝。车上的旅客开始觉得蹊跷,认为这筐柿子一定是运到哪里去卖个好价钱。
“你去哪?”一位老者问。“去周村。”刘冬山说。“指望它卖个好价钱?”“不。”“那一定是给亲戚送的?”刘冬山为难了,不知如何回答,他不知道王长武算不算是他亲戚,尽管他认为王长武就是他的再生父母,但如与人说起;他怕人们会不理解,在他想来,对一个恩重如山的人,送去的似乎不应该是一筐山柿子,他又不愿向人说起他的家庭,他的经济状况,只是他知道,自己的这一筐柿子很难寄表他的一颗心。
当那位旅客要求以最高的价钱买几个柿子时,刘冬山不得不把他与王长武的一段故事和盘托出:
这位农村青年自幼丧父,和4个小弟妹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生活的艰难,身为长子的他过早地挑起了家庭重担。可是,他这位家庭的顶梁柱却被这种顽固的皮肤病折磨了8年之久,他到处治疗,几乎倾家荡产,迫不得已,丢下弟妹,闻讯来到王长武的门诊部。王长武得知情况后,分文不取,留下他治病。当时他的思想情绪十分低落,时时流露出对人生的厌倦,王长武不但精心安排他食宿治疗,还经常与他谈心,作他的思想工作,让他重新燃起对人生的美好憧憬。一段时间后,他的病好了,王长武像送走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他掏钱买车票,送他踏上归途,刘冬山感动得热泪滚滚……
“这样的医生哪里去找?”刘冬山又一次流下了眼泪。
“世上哪有治病不收钱,还搭上车票的医生,活菩萨啊,你遇上了一名活菩萨!”旅客们纷纷说。
刘冬山来了,王长武热情款待他,仔细询问了他的病情,交代他平时注意饮食等事项,刘冬山说什么也要放下这筐柿子,王长武又给了他20元钱作回家的路费。
多年来,光免费治贫困病人,孤寡老人的病,累计多大上万元。
作为医生,为病人治病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要发财,只需将自己的人格卖给红包,那简直是唾手可捡。
那些年,王长武先后收到5000多封患者寄来的感谢信。在这5000多封感谢信中,夹带着汇款单的实在太多了,汇款人个个都情真意切,千叮万嘱,让他要千万收下,有的甚至说,他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如果他不收下这点钱,他的心将永远不会平静。
□李延伦著
59
新闻推荐
...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