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萍 孙晓鹏
时值冬至,寒意袭人,兰山区义堂镇临沂广林科技木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却是一派热闹景象。厂区里,一条“祝贺国内第一条自主研发的10万方定向结构板生产线顺利投产”的大红横幅为车间增添了一抹亮色。生产线上,一张张木板伴着有节奏的“咔哒咔哒”声列队而出。4公里外,占地240亩的新厂区正热火朝天地加紧建设。
从一个生产粗放型板材产品的小板厂到产销高质量环保定向结构板的规模企业,广林公司这条路走了十多年。
义堂镇板材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有名的“板材之乡”。广林公司“掌门人”苑广林是土生土长的义堂人。2004年起,苑广林开始涉足板材这一行当。从最初的旋皮到生产胶合板、贴面板、科技木……苑广林尝到了板材业快速发展的甜头。到2014年,广林旗下已经拥有2家板材加工厂、1家家具城。当年,正是该公司的主打产品——— 科技木销售最红火的时候,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得提前半个月下,拉货的车每天都在厂外排长队。
就在周围的板材企业还沉浸在传统模式带来的巨大红利中时,苑广林却突然决定要转型。“科技木国内生产量大,不但压榨利润空间,而且产品附加值低,咱做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多年在商海摸爬滚打练就的敏锐嗅觉,让苑广林坚定地认为,传统的大规模、低科技含量的生产模式将来一定难以为继。多番考察后,苑广林认准了更环保、性能更好的定向结构板。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国内没有相应的设备,只能购买德国生产线,一条就要3个多亿啊。”看着昂贵的进口设备,苑广林那股子犟劲儿上来了:“外国人能做出来,咱也能!”
一场费时费力的“烧钱”之旅开始了。从没接触过机械制造的苑广林从最基础的资料入手,逐字逐句地研究。没有工程师,他就带领着工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反复摸索试验。“一旦听说哪里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他就自己开车去考察,经常来回一次就要花上20多个小时,吃住都在车里,数不清跑了多少回。”副总经理陆斌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吃苦受累可以承受,资金短缺成为另一个“拦路虎”。“生产线一开一关,4万多元就没了,比流水还快。”陆斌苦笑着说。为了全力投入新设备的研发,苑广林忍痛卖掉了正在运营且效益可观的板材厂和家具城。他后来自嘲道:“卖了下蛋的鸡,买了只丑小鸭。”
但丑小鸭终会变成白天鹅。半年后,一条“简易版”的定向结构板生产线终于投入运行,企业开始有了“回头钱”。然而,苑广林并没有停下步伐,他继续埋头探索研发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12月16日,国内首条自主研发的定向结构板生产线顺利投产。
如今,技术创新成为广林木业的常态。“从以规模、速度为主转变为创新驱动、产品领先,是企业焕发新动能的‘金钥匙\’。”苑广林说。
破茧成蝶后的广林公司走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为进一步适应市场,苑广林还成立了山东天森新材料有限公司,率先在临沂市板材行业实现了产销分离。如今,这家10万元起家的小板厂已经成为年产定向结构板15万立方米、产值6千万元,集板材生产、销售、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临沂市作为“中国板材之都”,是全国最大的板材生产、出口交易地,去年全市木业产值达1214.6亿元。今年以来,临沂市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结合临沂产业发展实际,拟定《全市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方案》,对具有优势特色的木业、机械等重点产业,精准谋划“一业一策”。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29条措施,以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端品牌板材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家具制造基地为目标,率先推进木业提质增效。另外,市产业引导资金将出资2亿元,设立基金总规模不少于10亿元的木业产业发展基金,为木业企业重大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研发等提供资金支持。
在崭新的生产线旁,苑广林经历着转型的阵痛,更怀抱着对未来的希望。
新闻推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