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珊珊
通讯员 麻杰 张静
“从正月初二开始卖黄瓜,差不多天天都有收入,到现在挣了11000多元。这不,今早又卖了414斤黄瓜,快1000元了。”3月2日上午,在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金融扶贫示范园的19号大棚里,翠绿的黄瓜秧上爬满了顶花带刺的小黄瓜,57岁的刘泽堂正和老伴不停地忙碌着。虽然棚里又闷又热活又多,但刘泽堂脸上却满是笑容,“这个大棚花了我们 7万元,就借了亲戚2万,其它5万都是贴息的扶贫贷款。”
在这个示范园里,像刘泽堂这样的贫困户共有18户。“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人家不要,在家里种地又挣不了钱。”刘泽堂说,家里想搞点种植、养殖什么的,一没资金,二没技术,日子没盼头。“有了这个大棚,以后生活可是要好了。”
2015年7月,沂南县在孙祖镇开展了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金融扶贫”的大幕。“我们选取了代庄等5个省定贫困村开展‘富民农户贷\’试点。这种贷款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通过对其进行信用评定,然后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政府通过贴息、担保等措施降低贷款风险,解决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县扶贫办副主任武玉华介绍,目前该县已开发“富民农户贷”和“富民生产贷”2种信贷模式。
代庄村的金融扶贫示范园,就是扶贫小额信贷结出的硕果之一。“这个园区第一期建设了39个高效日光温室,除去省现代农业项目及扶贫资金外,还需要村民筹集资金550多万元,算起来每个大棚需要7万元。”作为扶贫园区,贫困户自然有优先选择权,但是钱从哪里来?镇党委书记张景岗介绍,无抵押、无担保、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起到了托底的作用,解决了蔬菜大棚投资大、贫困户无力承包经营的难题。“一期39个大棚,就有18个贫困户直接参与了大棚种植,现在效益都很好,年内脱贫致富不成问题。”
在孙祖镇,为了给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该镇将农户的种植、养殖、务工性收入以村为单位确定了测算标准,然后召开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通过扎实的工作,该镇已经为650多户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农信社为160多户贫困户发放贷款证,其中130户贫困户领取扶贫贷款358万元。在全县,共对1513户贫困户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评级授信,授信额度4277万元,为513户贫困群众放款1519万元,主要用于建设蔬菜大棚、环保养殖和林果业等。
“富民农户贷”,主要是针对有能力、有一点生产基础的贫困群众,通过贷款支持,让他们直接脱贫致富。而“富民生产贷”,则采取“企业+农户”的形式,通过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信贷支持,带动群众发展致富。
位于该县依汶镇的山东青田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富民生产贷”的受益者。“我们公司主要做蔬菜深加工,2015年公司出口总额达1亿多元。”该公司总经理黄立刚告诉记者,依汶是蔬菜种植大镇,公司在这里建厂10多年来,与周边农户合作一向融洽。“去年我们的贴息贷款是260万,大大缓解了公司流动资金短缺的难题。公司会将部分收益拿出来,与周边的汶凤村、汶明村进行合作,让企业带动农户脱贫。”
“青田公司一方面是吸纳贫困户进厂务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是跟农户签订合同,向他们发放蔬菜种子、进行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确保他们有好的收益。”依汶镇副书记胡乃梅介绍,下一步,该公司还将在周边村庄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基地。截至目前,该县对14家企业和1家合作社从农信社获得贷款3360万元,按照每带动一户可获贷3至5万元标准执行,可实现帮扶带动95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此外,针对非建档立卡农户,沂南县又推出了“富民发展贷”和“富民互助贷”两种产品,由政府出担保费请担保公司打包提供担保,最高放款10万元。“富民发展贷”主要是支持农户在农村当地发展一些能增收的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不进行贴息;“富民互助贷”,要带动1至2户贫困户发展脱贫,到期还本付息,经第三方中介评估合格,财政给予年贴息3%。
新闻推荐
***工作开展以来,沂南县岸堤镇在“精”和“准”上下足功夫,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工作实现全覆盖。扶贫对象精准。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采取“入户走访、分析研判、民主评...
沂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