湵颈?钦?徐洋 尹召功
在扶贫开发的道路上,临沂人民团结一心,开拓奋进,自强不息。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全面奔小康的冲锋号,一场精准脱贫的新时期“孟良崮战役”在蒙山沂水间打响,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打出组合拳,既“摘穷帽”又“拔穷根”,初战告捷!
金融扶贫帮大忙
走进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贫困户季怀忠的冬暖式大棚里,一畦畦粗壮的黄瓜秧上挂满了顶着金花的瓜纽,煞是喜人。“春节前黄瓜卖到了5元一斤,现在的价格是两块三四,今天摘了300来斤。”老季笑得很开心。季怀忠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去年8月,他申请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贷款,个人筹集2万余元承包了村集体建设的一个高效大棚,预计年直接收益达10万元,可实现当年脱贫,两年致富。
季怀忠能够走上脱贫致富路,得益于临沂市推出的金融扶贫政策。为缓解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问题,金融部门创新推出了“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两种金融***产品。对贫困户发放“富民农户贷”,给予3至5万元的无抵押、无担保、全额贴息信贷资金支持;向带动农户发展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发放“富民生产贷”,给予基准利率、财政贴息、政府购买担保等政策优惠。截至目前,已对9450户贫困群众进行了评级授信,发放贷款2487.8万元。对8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评级授信,发放贷款406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1800余户,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龙头企业来带动
在距离蒙阴县垛庄镇驻地南2公里的蒙河村,1110人的村庄只有850亩耕地,是有名的省定贫困村,进村不久记者看到,几十名村民正在田地里干得热火朝天,他们或三五成群垒土墙、盖大棚,或给桃树林平整土地、挖排水沟,身旁粉嫩的桃花正迎风招展,传递出浓浓的春意。听说有人来采访,村党支部书记刘长军从大棚的土墙上跳了下来,笑着向记者介绍:“现在正在盖着的7个大棚准备种植葡萄,这要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多亏了第一书记帮忙筹集资金、流转土地,村里好几家贫困户都能靠这个脱贫!还有那边的黄桃园,是大企业来指导着建起来的,效益也好得很!”
据了解,在***工作中,蒙河村围绕产业扶贫,依靠第一书记项目扶持、合作社运营带动、龙头企业助推等有效手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户”和“第一书记+合作社+农户”的脱贫路子。刘长军告诉记者:“现在村子里每个贫困户都在外界帮扶下发展果树种植,家庭成员还能到附近的食品厂打工,要是有困难还能找对应帮扶的干部,很快我们村就能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啦。”
挪出穷窝建家园
费县崔家沟和北王庄两个村子紧邻,总面积1.7万亩,包含27个自然村,3248口人,其中贫困人口898人,因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四大难”闻名。村里有老人24年没下山赶过集;1名1岁多的小男孩误吞了桂圆,因山路不通车,还没送下山就不行了……这样的困境让人害怕,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里面的人争着逃离,北王庄村曾在3年内“嫁”出43名男青年。为改变这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状,2015年,全市将其作为突破口,实施易地搬迁,打响了扶贫工作的第一场战役。
临沂市在崔家沟和北王庄积极探索农村社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三区同建”模式,对项目村搬迁后的1万余亩土地实施整理提升,计划投资1.9亿元,用于修路、筑坝、土地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截至2月底,示范区已完成路基工程60公里、土地复垦700亩、土地整理3000亩。随后,请来专家进行了整体发展规划,对全部土地进行规模流转,采取“专业合作社+农场+农户”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吸纳贫困户优先进入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使贫困户既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参与创业,或获得工资性收入,逐步致富。
新闻推荐
沂南讯 岸堤镇被市委、市政府划入扶贫攻坚“一点两区”范围,是全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两年的脱贫攻坚和进一步的精准识别,现有贫困户3157户,4426人,12个省定贫困村。扶贫攻坚涉及户数多,情况复杂,...
沂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