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廷良
1972年秋,我带领曲师俄语、日语两专业的学员到沂蒙山区的莒县爱国大队进行劳动锻炼并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那儿待了两个月。沿途经沂水、沂南、蒙阴等县,此三县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是“红嫂”的故乡。
在一次拉练途中,我们重点拜访了两位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红嫂”。
拜访的第一位是沂南县马牧池乡张家庄子的张大娘。当时她已经八十岁了,老人家身体很好,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说话声音宏亮。她用淳朴的沂蒙乡音给我们讲述了她救八路军伤员的事迹。1942年的一天,张大娘正在家中做针线活,村外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这枪声提醒了富有经验的张大娘,一定是八路军战士正在打日本鬼子。她担心八路军战士受伤,便在枪声远去后,立即走出家门快步走向曾响过枪声的地方。果然发现了一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躺在地上,张大娘三步并作两步直奔到伤员身边,俯下身察看战士的伤情,并立即用尽全身的力气设法将伤员转移到山脚下的一个山洞中,然后回家拿来包扎伤口的药物、水和食物。以后每天张大娘挎着一个柳条篮子、拿着镰刀装作外出割草的样子,来给伤员送水、送饭和进行伤口治疗。大娘把自己喂养的鸡杀掉,熬了鸡汤给伤员送去,再加熬的小米粥和鸡蛋,使伤员较快地恢复了健康并重返部队。记得有一个歌剧,是颂扬“红嫂”精神的,歌词中有一句是“半夜熬鸡汤,天明送山崖”,我想这应该是对张大娘事迹的真实写照。
张大娘救过的伤员姓郭,是八路军排长,解放后,郭排长复员后未回他的家乡山西,而是申请来到了张家庄子,并在这里结婚养子,以便与张大娘朝夕相处,相互照应。张大娘讲完后,郭排长说:“我之所以来这里落户,就是因为张大娘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的再生母亲,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没有张大娘对我的救治,我早就不在人间了,更谈不上重上战场杀敌立功。因此,我来到这个村子后,就将张大娘改口为‘娘\’,她就是我的亲娘。我要为亲娘养老送终,与亲娘不离不散。”这情真意切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听讲的每位师生,不少学员流下激动的泪水。
讲解结束已是中午时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大队党支部已给我们准备好了午餐。有绿豆、小米、地瓜掺在一起熬的糊糊,喝起来又香又甜,还有喷香的白菜炖肉。做饭的大爷讲:“这点肉是村干部找遍了全村才找到的,不多,你们就将就着吃吧。”听大爷这么一说,我们更加感激村干部和老乡们的热情款待,也深切地体会到老区人民的热情、纯朴和忠厚、善良的崇高品质。
拜访的第二位是蒙阴县的“哑巴红嫂”。“哑巴红嫂”叫明德英,老伴叫李开田。明大娘用手势和她的哑语给我们讲她救八路军战士的事迹,她老伴及她的儿子在旁做“翻译”。明大娘救的八路军战士叫庄新民,解放后在上海某单位工作,他曾专程来蒙阴看望明大娘,对明大娘的救命之恩深表感谢。
根据明大娘的手势和哑语讲解、家人的“翻译”,我们知道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一次对日作战中,我八路军处于劣势,部队被鬼子打散了,日本鬼子到处追赶八路军战士。当时,有几个鬼子正在追赶庄新民同志,边追边打枪。当庄跑到明大娘的门口时,明大娘果断地把庄拉入家中,并将其藏在门后一个空水缸里。待到追至她家门口时,大娘冒着生命危险走出家门,机智地用手势和哑语向敌人示意他们追赶的人已向她手指的方向跑了。敌人可能认为一个农村哑人不会骗人,就乖乖地朝着明大娘指的方向奔去。等敌人跑远了,明大娘还怕再返回来,就赶快将庄转移出去藏起来,以后每天加以悉心照顾。之后不久,庄便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失散的战士重新聚集起来奔赴抗日前线,继续打击日本侵略者。
在聆听明德英“红嫂”故事的时候,恰逢时任山东大学(驻曲阜)党委书记张国忠、工军宣传队队长刘西德前去看望和慰问拉练中的师生,在听完“红嫂”讲的故事后,一起与“红嫂”全家及师生代表合影留念。
沂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