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香草园花海徜徉,在竹泉村竹林戏水,到马泉休闲园采摘尝鲜,去农户家品尝农家菜……沂南正为越来越多向往田园惬意生活的游客描绘出了一幅幅世外桃源,一直习惯传统耕作的农户没有想到,自己天天看厌了的花草土地摇身一变成了“聚宝盆”。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沂南县没有名山大川,却在全域旅游时代趟出了了一条“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旅游带动型新路子,日益红火起来的乡村旅游助力当地百姓脱贫,又让小村焕然一新。
旅游业具有先天的扶贫“造血”功能,立足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沂南县确立以红色旅游专线和沂蒙生态大道为轴线,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以竹泉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马泉休闲园为代表的龙头景区释放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竹泉村全村150余户村民有近半数做起了农家乐和民宿,超过80%的村民家庭主要收入依靠旅游,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0.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2万余元。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直接安置当地农民就业210人,带动发展“农家乐”宾馆饭店、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等50多家,400多名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260余人从事景区建设等工作,带动1400余人就业。旅游景区的人气集聚效应吸引了众多民间作坊、传统手艺人的入驻,当地村民于万发凭着祖传手艺经营传统作坊,经过几年的发展,从最初经营一处黑陶作坊到如今已经发展了黑陶、弓箭、大碗茶、老年糕、油坊、竹叶茶、酱菜7处店面,年均收入50万元以上。
乡村旅游的发展,衍生出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点,业态创新、民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搭建起沂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平台。依托西部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沂蒙民俗资源优势,连片开发建设马牧池乡新立村、岸堤镇朱家林村、双堠镇五彩庄村等为代表的“沂蒙七彩乡村”正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起之秀。
岸堤镇朱家林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村中街巷宽窄不一,零散坐落的房屋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梧桐、洋槐、楸树之间。高高的树杈上筑有鸟窝,悦耳的鸟鸣声时而传入耳中。碧波荡漾的高湖水库坐落在村庄西侧,旅游发展的条件较为成熟。能人创业,政府服务。政府积极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连片整治、道路建设、水利水保等项目资金,集中向沂蒙七彩乡村旅游***区倾斜,“沂南旅游业的良好氛围吸引了我留下创业。这里上上下下都很重视旅游开发工作,我的项目自实施以来,全县有20多个部门主动服务、参与进来。”朱家林项目开发总经理宋娜介绍说。这里以创新、共享、绿色为理念,立足保存完整的村庄肌理和良好的自然生态,利用闲置石头房打造一处以朴门研发工作室、实施指挥部、农法试验田、环保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新农人之家等朴门永续环保项目为核心的创意社区,建设建筑师工作室、生活区、乡土工匠中心、沂蒙生态建筑实验基地等三角山舍,打造一处青年返乡创业基地和城乡资源对接平台,吸引策划创意人员、画家、传统手工艺者、非遗传承人等进村入户扶贫创业,实现共建共享。
近年来,沂南县充分发挥旅游业融合度高的产业优势,积极实施“旅游+”战略,在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互联网+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沂南智慧旅游网”为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开创本土旅游产品的在线运营;“生活+旅游”积极推进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俗元素向旅游转化;“教育+旅游”滋生出沂南景区的智慧研学游、红色研学游新产品。在大众旅游市场的驱动下,马泉创意农业休闲园不断丰富注入旅游元素,由农业种植园区向农业休闲园区华丽转变,成为沂南“一核四带四大综合体”全域旅游格局中的耀眼一环。在产业融合催化下,沂南已形成以龙头旅游景区为点、“两河两路”休闲体验带为线、特色乡村旅游片区扩面、周边服务业全面开花的“沂南乡村慢休闲”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麻杰 刘智 郑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日,市大气办对部分县区12345热线办理情况开展后督察。检查发现,郯城县李庄镇后墩村村西孙绍华打砖厂无任何防尘措施,原料露天存放。李庄镇曹李路与205国道交会处东2公里杨德林洗餐具厂无...
沂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