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酒生态文化园
△雪山彩虹谷
△天上王城
△泉乡小镇
△地下大峡谷小飞龙
△崮影神韵■盘点十二五旅游更精彩——沂水篇
五年前,说起沂水旅游,人们首先想到的不外乎地下大峡谷、萤火虫水洞、天上王城等几大景区,观光旅游时代,沂水在既无名山大川,又缺名胜古迹的条件下,曾经凭借这几大景区的成功打造和营销成为备受推崇的弱势资源景区旅游发展的样本。五年后,今天我们再去沂水旅游,会发现从城市到乡村,从田野到街道,这里的每一处都成为跃动的旅游音符。从2011年提出旅游产品打造向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到2012年年底提出“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再到2015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在旅游体制改革、深度市场化、休闲度假产品培育、乡村旅游等方面进行诸多积极探索和实践,沂水旅游从未停止创新与突破的步伐,因为深知只有紧跟旅游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旅游市场规律才能永葆活力。
□于鹏
全域旅游引领
全县旅游实现转调突破
去沂水采访,从县领导到办农家乐的农民说起全域旅游都信心十足。
旅游立县,沂水将旅游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首当其冲的是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从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到政府各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都围绕全域旅游进行了重大调整。抓旅游工作的主体不再是旅游企业、旅游部门,而是县委、县政府。沂水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县委书记是旅游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了由县分管领导为召集人,旅游、城建、农业、公安等39个部门为成员的旅游重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委县政府研究城建、农业、交通、招商等工作意见时,要求旅游局全程列席,制定出台工作计划和发展意见时,全部征求旅游局的意见建议,旅游工作充分融合到各级各部门业务工作中,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融合发展。
“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将发改、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和政策,重点向旅游业整合,集中力量打造亮点。”沂水县县委书记刘贤军说,全部门参与的理念还体现在旅游资金的分配和旅游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上。县财政每年投入的2000万元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10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向旅游乡镇倾斜。2013年以来,整合交通、林业、水利、扶贫、水保等涉农资金达1.6亿元,直接参与或结合了全域旅游基础配套建设和环境改善。
为了打破原有传统景区的发展僵局,沂水县整合院东头镇全部和许家湖镇部分村庄成立沂蒙风情旅游景区管委会,将山东地下大峡谷、萤火虫水洞、天然地下画廊等3处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纳入管委会范畴,以联合打造5A级景区激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夜游沂水,全国首创安装的LED夜间旅游行人导向牌被游客称为最贴心的“导游”,也彰显了沂水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改善旅游发展环境的魄力。为方便游客出行,沂水已建成临沂市首家县级旅游集散中心、全省首家标准化乡镇旅游服务中心、4处游客咨询中心和42处星级公共卫生间,并以省内首个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新起点,建立了旅游标准化长效机制。
“围绕‘全景沂水、全域旅游\’的目标,我们坚持板块支撑、集群发展、重点突破,探索沂水旅游的转型路。由单体景区向集团化发展,由传统景区走向乡村,打造小镇集群,促进产业集聚,以特色旅游项目提振乡村旅游兴奋点,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沂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戚树启这样总结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全域旅游带来旅游行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沂水县建成开放景区25处,其中4A级6处,居全省县级首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7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0万余人;发展省级旅游强乡镇6个,省级旅游特色村7个,农家乐800余家;现有旅行社及分支机构17家,星级饭店8家,住宿床位达1.3万余张,其中乡村旅游度假床位3000余张;省级金牌旅游购物商店3家、旅游休闲购物街区3家、旅游商品研发基地1家。2015年1-10份,全县共接待游客8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13.2%和14.8%,旅游市场辐射半径达到1000公里以上。
深度市场化激发
传统景区蜕变潜力
无论是传统景区的改造提升还是引进大型项目,在单一投资力所不能及时,融资成为必然。破解融资困境,沂水向市场借智的做法,值得借鉴。
2015年4月23日,萤火虫水洞一号旅游景区资产收益权产品面世。景区的门票收入被作为资产,以债的形式进行发售,门票成为理财产品。这种“超常规”的融资模式的创新在于通过资产证券化,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实现融资,成为沂水县推动旅游景区深度市场化的又一重大举措。
“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深度市场化,推动现有景区对接大企业、大集团,通过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提高景区发展水平,形成新的吸引力。”沂水县旅游局局长于化凤表示,旅游龙头项目带动战略,深化旅游市场化改革,积极开展产业招商等举措的实施,有效激活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
用一位沂水地接导游的话说“以往每到冬季就闲得发慌”。近年来,随着滑雪、温泉项目的陆续建成开放,沂水冬季旅游逐渐升温。各方社会资本的融入,各大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沂水旅游的产品将更加丰富,业态将更加完善。2014年实施的天上王城、地下大峡谷、萤火虫水洞等9个重点景区提升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6亿元;亲情沂蒙旅游集团正着手加快雪山彩虹谷、天谷、沂蒙山根据地等16个二期项目建设步伐;总投资10亿元的泉庄沂蒙群崮空中游及文冠谷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380亩,将进一步丰富沂水的山崮旅游,并填补空中旅游的空白;总投资1.5亿元的月亮小镇项目,规划建设核心商业区、星光农舍居住区、乡野民俗体验区、田园康体养生区、生态农业观光区;总投资5亿元的花海湿地公园项目将建成以花卉产业为核心,建设以四季花海、浪漫婚庆、芳香养生、休闲餐饮、生态度假等为主题内容,集田园风情、花海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潜力和办法是这样被‘逼\’出来的。”采访中于化凤告诉笔者,通过去国有化进程,各大旅游景区失去“公家”庇佑,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求新求变。2014年以来,沂水先后与成城控股、北京瑞尔特公司、华汇集团、中信集团等1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进行了对接,北京瑞尔特公司投资10亿元并购亲情沂蒙集团,分两期开发,打造集观光、度假、商务为一体的“彩虹文化休闲旅游区”。众多分散的、弱势的旅游企业、景区、饭店等通过组建旅游企业集团,以集团模式抱团发展,已形成了龙冈旅游、亲情沂蒙、山水沂蒙、赛石园林等“四足鼎立”的局面。
乡村旅游助力
扶贫开发与城镇化
沂水旅游明星镇院东头镇,山上田间遍布果蔬采摘园、茶园、生姜基地、白菜育种基地,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结构因旅游调整,又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服务游客、留住游客。”院东头镇党委书记朱丽霞说。
如今的沂水,每一个乡镇都设立旅游发展办公室。当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怎样实现差异化,又怎样避免乡镇之间各自为营、单打独斗?沂水的应对之策是以旅游小镇集群构建“一镇一特色”的乡村旅游格局,以打造旅游板块实现乡村旅游的品牌化。
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成为沂水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已有的瑞海温泉小镇、雪山风情小镇的基础上,又规划建设了彩虹文化小镇、四门洞月亮小镇、沂蒙风情小镇、泉乡小镇和关顶战国风情小镇。按照“对接都市、依托景区、项目带动、特色引领、典型示范、打造品牌”要求,重点打造了城区周边城市休闲和综合服务板块、沂蒙风情旅游景区“乡村山水休闲度假板块”、泉庄镇“崮群风情游览体验板块”三大优势旅游板块。沂蒙风情旅游景区的四门洞、马家崖、桃棵子、西墙峪,泉庄镇的元宝山,马站镇的关顶村等乡村旅游试点正稳步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品牌集群化发展村达到12个。
沂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许多村镇虽经多年努力依然无法摘掉贫苦帽子。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大山的里的农民们尝到了甜头,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
院东头镇四门洞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该村以乡村旅游合作社为纽带,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宅基入股、农房入股、农户入社、农社结合等形式,对村内闲置宅基地、房产进行有效开发利用,既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土地问题,也让更多贫困户有机会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全村113户村民中已有106户加入乡村旅游合作社,新建特色沂蒙小院22户,改造提升18户。
在泉庄镇,原本荒山野岭的纪王崮发展为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的天上王城景区,带动起了周边8个村、600多户崮上人家脱贫致富。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旅游发展推动泉庄镇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转调,该镇已累计发展万亩桃、苹果、葡萄等现代农业园区3处,有5000多户农民由第一产业直接转向了服务业,户年均增收一万余元。全县6处4A级景区辐射周边40多个村,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参加乡村旅游发展达2万余人,年增加农民收入达2亿多元。
“我们希望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将乡村旅游开发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联动推进,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式扶贫满足旅游者休闲、体验、观光、购物、度假等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增收。”刘贤军表示,沂水致力于实现旅游发展、乡村扶贫与城镇化的多赢。
新闻推荐
□记者王红军报道图为圈在院子里的健身广场,虽然村民能够进入,但总给人感觉全民健身变了味道。□本报记者王红军日前,有沂水县沂城街道薛家庄...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