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鳞次栉比
石桥·青春
屯中大樟树
田间劳作
老宅新生活
晾晒谷物
枫树林□记者唐元贵/文张志军/图!5月18日,阳光照在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大户村滩头屯围村封闭高大的“城郭”之外。城墙东、中、西突出的三大门楼上“拱辉正气”、“南极流辉”、“南岳钟灵”的牌匾,背北朝南闪耀着的恢弘气势,似在告诉游客,“围城”里面,有许多历史的诱惑。
有300多年历史的滩头屯围村,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120多间古民居。因民用与战事的需要,四周最外围的民居背墙、山墙、外墙、女儿墙相连合围,这就成了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围城”。
围村中,有近100户是300多年前从浙江钱塘迁来的梁氏宗族的民居,他们的建筑似乎继承了江浙民居的造型工艺,仍然处处着意于“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郁郁“士风”。
围城东、中、西南北纵贯着底、中、上3条巷子,底巷与上巷通过城尾东西走向的巷道,相互连通,巷道两旁则是紧密相依的民居。一般而言,进入每一户民居的路线总是从南往北,再从该住户位于巷道外部的东门左转西进,然后再往北便到了主人的堂屋。如果该主人家的房子有6扇大门,那他一定是“围城”里最富有或者权势最大的人。中巷相对独立,大户人家也应该最为集中,所以被底巷、尾巷、上巷相连的“n”字形弧线“保护”在其中,而大小各户,前后均有小门相通。门楼与各户民居,无论门头、挑首,还是檐板或承重枋,都有富丽的木石雕饰、灰塑壁画,或金葫玉兰,或麒麟神鹤,或古松仙鹿,甚或山野风光、人物故事……虽然屯中的两座碉楼只剩下了一座,但保存得相当完好。
“城里人”梁方造说,墙上依旧规整的众多射击孔设计得都不大,究其原因,是既要能够保证城内对城外的瞭望与射击,还要最大可能地保护城内居民的安全。
同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围城”里至今还居住着110多户人家。
“以前低于六品的官员从这里路过都要下马。”同样是“城里人”,82岁的姚大珍对围村里的“掌故”了解得比一般人多,他列举了城中在清代考中“明经进士”的梁廷秀等人。而近些年来,滩头屯具有大专至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10多人,在中小学任教的就更多了。这对于一个小小的滩头屯而言,真可谓“文风炽盛”。
但遗憾的是,仿佛承袭了当年的皇宫修造的法则,因担心隐藏在行道树上的刺客行凶,城里竟然没有一棵树。除此,“围城”最北面原有的一些房屋已经毁坏或消失,不再连成严整的高墙,围城内的民居里仍然圈养着家禽牲畜。
很多的“城里人”并不喜欢居住在这小小的“围城”之中,他们向往着“城外”刚刚修建起来的崭新砖房。或许正是“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心态使然,城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因此,相较南面蓬坡屯“笔架山”边的数千米“红枫长廊”,光鲜门楣之内老旧的围村,显得少了许多生气。
过去,每到“叶叶相思”缀满枝头的时候,远道而来的客人可以静对枫林游目骋怀,而“围城”里的燕子却已南飞,清静得有些寂寥的院墙似乎只剩下无数个等待。2009年11月18日,滩头屯作为古砦仫佬族乡成立10周年乡庆主要分会场,隆重的“依饭节”接待了近万宾客。
留在围城里的人期待着7年才举办一次的“依饭节”的热闹,来得更频繁一些。
相关链接
滩头屯位于古砦仫佬族乡中部,距离县城18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
全屯140户,567人。全屯耕地面积688亩,水田面积640亩,人均有粮650公斤,有耕牛121头。滩头屯目前种植水稻500多亩,甘蔗180多亩。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稻谷、糖料蔗、养殖及外出务工,2009年人均年收入2780元。
联系人:梁方奎(村民小
组长)电话:13407803536
新闻推荐
柳城县污水处理厂工程为日处理2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提升泵站3座,7.9公里长的污水收集管网。服务范围为柳城县城,主要为规划人口8万的该县河东区服务。融安县污水处理工程包括新建污水处理...
柳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