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劼赖柳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祖国号召城里的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到农村、边疆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在那时,大埔镇洛崖社区迎来了400多名知识青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共同劳作,点燃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并留下独特的知青文化和建筑。现在,许多市民慕名前往洛崖社区,寻回当年的红色记忆。而我们的柳城之旅,正是从洛崖社区开始的。
去往洛崖社区的道路颇为熟悉——从柳城县驱车,沿着笔直的大道,观赏沿途开阔的视野,不足半个小时即可到达。早在2012年,我们寻访精品美丽乡村中寨屯时,便曾到访过洛崖社区。然而当时步履匆匆,只影像了“知青城”内外营造的红色情怀,并未曾细细品味其中含义。
再次来到知青城,入眼的是一排排灰瓦黄土的复古老房,“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等“毛主席语录”经典语录烙印在泛黄的墙壁上。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进,时间亦随着老街两旁的毛主席头像 、知青年代宣传画 、大字报不断倒退,转眼仿佛穿越回50多年前。
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那时村里好热闹啵!”81岁的老人严建文坐在家门口,边扑打着蒲扇边回忆起60年代的夏天 ,洛崖社区由知青们带来的一股带动生产力和先进思想的农村新浪潮。
“当时有400多人插队来到我们村 ,他们就零散地住在这条老街上。农村的条件艰苦 ,可他们不怕苦 ,和我们同吃同住 ,大家关系很融洽。
白天(知青)和我们一起种田劳作 ,晚上又教我们唱歌跳舞、学习毛主席语录。”知青从农民身上学到了艰苦奋斗 ,又带给了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和政治、务农知识 ,为了纪念知青们 ,老街也从原来的“大中街”更名为“知青街”。
远处的阁楼里传来《走在大路上》的歌声引起我们的注意。几名扎着麻花辫 ,身着海魂衫、迷彩服的女“知青”正闻歌起舞。呵 ,我们正巧遇上了柳城县拍摄“最美柳州全民谣”。导演徐科说:“知青城现在已成为柳城县的代表 ,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还有厚重的知青文化。
我们拍摄的主题正是以知青文化为背景的知青生活。”跟随摄影组 ,我们先后走过知青会所、知青码头、百年古榕、知青广场及洛崖山脚 ,算是将整个知青城浏览个遍。途经知青广场时 ,我们发现墙脚堆积了许多泥沙 ,这是在对知青城二期建设的装饰。
村支书冯克强自豪地告诉我们 ,“知青城”作为中国知青第一城 ,已在今年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塑这座知青城 ,一是想让‘老知青 ’们重温多年前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 ,二是让‘新知青 ’们感受那场轰轰烈烈的历史 ,品味现在的幸福生活。”国庆节期间 ,每天有数千名游客来到知青城游玩。冯克强介绍 ,村中开设了50亩的农耕区供游客插秧、犁田、种菜 ,还可以采摘葡萄和草莓 ,感受当年知青们的劳作生活 ,获得“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乐趣。下一步 ,知青城还将扩充美丽的洛崖山为纳凉探险景点 ,打造知青特色文化长廊等 ,进一步完善知青城的休闲娱乐设施。
大埔镇洛崖社区位于柳城县城西南面,距离县城8公里,紧邻融江河畔,水陆交通便利。洛崖社区共616户,2653人,以水稻、甘蔗、蚕桑为主要经济作物。洛崖社区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众多知青劳动和居住的集会地。目前,以新农村建设和知青文化结合开发的“知青城”旅游项目,已成为桂北风情旅游线的新名片,并于今年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3年“知青城”游客接待量达50万人次,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
村 屯 联 系人 电 话:
13597265423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柳州市发生了多起家庭液化气罐爆炸事故,很多都是因为气罐过了安全检验期不检验而继续使用造成的 过期液化气罐成“隐形炸弹”
○○见习记者杨志旺核心提示今年以来,柳州市接连发生了多起家庭液化气罐爆炸事故,造成多人受伤和较大的财产损失。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为液化气罐过了安全检验期不检验而继续使用造成的。过期液化气...
柳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