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假期连着“三月三”假期,不少市民有了更多与亲人们团聚的时间。人们出城扫墓,缅怀亲人,踏青郊游,如今大家的言谈间又多了一个话题——谈家族往事,温习家风家训。
重温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让这个以追思缅怀为主题的清明节,孕生出了更多的正能量与希望。
晒家训,百年传承永续
3日,微友“深水炸弹”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三张照片,文字说明那是“几百年的家训。”他晒出的家训参考了古族谱中的族训,共有十则,包括“端品行 、敦孝悌 、睦家庭 、敦礼教 、重师儒 、尚勤俭” 等等。在每一则训诫之下,还有小段文言文阐释了训诫之含义 、引援出处等内容。行文之中,透露出编写年代的久远,以及作者深厚的阅历和对子孙的谆谆教诲之情。
“书一直在家里,过去都没注意。”“深水炸弹”蒋京是一名80后创业青年,今年从柳州回到桂林市全州县做清明,在书房里意外发现了这本《竹塘蒋氏熙淮公家谱》。
序言的千余字里,记载着当地传承至今的百年家训。
在蒋京看来,清明是一个比春节更能聚集族人的节日,大家庭的感觉很好,给人凝聚向上的力量。
其先人垂训立戒,醇厚的家风代代相传,其先辈也多勤俭持家 、为人正派 、人才辈出。对他而言,清明假期的“意外收获”也为他带来了新的动力。“创业艰难也快乐,万不能忘先人的劝诫,要让他们以我为荣。”蒋京说。
修家谱,年轻人来接力
午后,人们从山中回来,卸下扁担和锄头,拍下身上的泥土与香灰,围坐在圆桌旁,享用家乡饭菜的熟悉味道,这是乔呈庆最喜欢的时间。“能听长辈们说故事,回忆他们的人生。”乔呈庆说。
在柳州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他今年回到柳城县马山乡祭祖,同时也在筹备着另一件事——修家谱。
“把散落的家谱修起来,把先人的美德故事写下来,给大家了解 、学习。”乔呈庆是一名90后,在他的 记忆里,只看到过一本族谱,上面同姓的族人名字罗列整齐,却那么陌生。家风家训更多存在于日常里,祖辈们口口相传 、身体力行。
去年,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家风家训的“文化复兴”,这也点燃了乔呈庆寻根的热情。参考了名家的家训家谱,乔呈庆决定用大白话写故事,“用现在通用的文体来写,更有时代感 、更通俗易懂。”把家风融入故事,是乔呈庆的又一打算。他的祖母年轻时是一位裁缝,心灵手巧 、勤劳朴实,凭着手艺养活了一家老小,让乔呈庆印象很深。这些以身垂范的事例,让他更希望通过记录来传承下去。
“修家谱很需要毅力,不过我愿意为这位年轻人点赞,给他加油 鼓劲!”柳州市族谱收藏家郑节余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认为,修家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时代人们价值观的记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速,如果没有新的力量加入修家谱的队伍,一代一代“老百姓的历史”就有可能失传。
“了解家风 、重读家训,清明节给家风的传承 、培育和弘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柳州精神文明建设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给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让传统家风家训重新为人们所追寻 、践行, 从而 焕 发出新的生 命力。日报记者梁晶晶
新闻推荐
近日,广西歌圩协会给柳城县歌圩点授牌,并在该县东泉镇举行了“***”和“美丽乡村”山歌演唱会暨“广西歌圩”授牌仪式。据了解,此次获得“广西歌圩”授牌荣誉的县内歌圩点共6个,分别是大埔镇文...
柳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