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和当地村民在路碑前合影核心提示
10月27日,柳江县穿山镇林寺村林寺屯鞭炮声声、锣鼓喧天,几辆载着曾在村里插队的20多名知青的小车缓缓驶入平坦村路。40年前,他们在这里奉献青春和汗水,40年后,他们慷慨资助村屯修路,打造了一条知青路,以独特的方式纪念这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记者雷媛媛
忆当年激情岁月
“以前那边有座门楼,我们就住在门楼旁边,现在门楼和我们当年住的知青房都拆掉了。”一进村,20多名老知青努力搜寻回忆,寻找当年的青春足迹。林寺村里的一切让他们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林寺村的老乡们还是那般热情,陌生的是这里路平坦了、小洋楼多了。
林爱球、熊锦万等10人是第一批到达林寺屯的知青,他们都是市第六中学的十七八岁的学生,1968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他们从柳州步行6个多小时,来到了林寺村插队。“我们来的那年,村里没有专门给知青住的地方,大家分散住在老乡家中。”今年64岁的林爱球当时就住在村民覃家马家中。她说,来之前已做好了思想准备,知道村里没水没电,生活条件艰苦,她还从城里带了一些生活用品,打算自己开伙。
没想到热情的覃家人每天都为她准备好饭菜。在村民的帮助下,年轻的知青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生活。林爱秋由于表现突出,还在当地入了党。
1970年,当地生产队专门为知青们盖了几间茅草房,让知青们在村里有了自己的“家”。1974年,林爱球他们把“接力棒”交给了来自穿山镇的另一批年轻人。来自穿山镇上的知青蒋忠义说,虽说镇里与林寺村距离不算远,但生活条件上有很大差别,当时镇上已经通电,而林寺屯地处偏远,仍旧一片“黑麻麻”。“几个女知青刚来第一天就哭了,有人还偷偷跑回去。”大部分人都坚持下来,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艰苦也没让他们打退堂鼓,没想那么多,就是一心一意参加大生产,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女知青杨晓毅说。
听说当年插队的知青回来了,不少林寺村老乡特地从外面赶回来,覃家马的儿子覃仕用就是其中一个。当年林爱球他们到来时,他才6岁,我记得这帮大哥大姐啵,我经常跟他们去砍柴。”他说,他家还保留着当年林爱球带来的一口铝锅。知青们的到来,也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外面的世界。
捐资修建“知青路”
自从离开林寺屯后,知青们各奔东西,没有机会回到林寺村,只有来自穿山镇的几个知青还跟村里有往来。
今年8月中旬,来自穿山镇的知青蒋忠义等人听说林寺屯要修路,专程赶来参加屯里的集资修路会议。他们进屯时看到,屯里的道路由于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水沟的污水都漫到了路中央,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也与周边的村民小洋楼极不相称。
“这是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和回忆,当年我们在这里得到了许多老乡的帮助,他们的热情至今不变。”几个知青发起倡议,号召当年的知青们一起参加林寺屯修路建设,最终募集修路资金1万多元。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及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今年9月27日,林寺屯第一期道路硬化工程竣工, 共硬 化路面6800平方 米。
10月27日,林寺屯特地邀请了捐资修路的老知青们参加通车仪式,并给他们送上一份“惊喜”。林寺屯负责人覃善率说,林寺村是附近有名的“知青村”,为了纪念那段历史,为了感谢老知青们对林寺屯修路的慷慨相助,经过村小组开会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将当年知青驻地一条约200米长的道路命名“知青路”,还在路边树了一块路碑。
听说老乡们以知青的名义为新路命名,老知青们十分激动,站在路碑前合影留念。当年“知青之家”已不复存在,这条“知青路”将老知青的青春和回忆打包,永远留在林寺屯里。
新闻推荐
○○见习记者杨贝贝晚报讯相邻店铺之间基本上都认识,互换零钱也是常见的事。可就在14日,一家药店的店员将400元零钱借给旁边店铺的收银员后,等了很久都不见对方来还钱。怎么回事呢?“超市急着用零钱,...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