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从冰库里将冰砖拖出来。今报记者蓝超君 摄冰库里的存冰。今报记者朱丽君 摄
今报记者朱丽君 蓝超君
十几年前,瓜果蔬菜大多是本地种植的,有什么便吃什么。现如今,外地的果蔬、非时令的菜品都新鲜可人,摆在街头巷尾。这在以前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现在却是稀松平常。这一切,还得归功于保鲜技术的普及,果蔬外销市场的繁荣也带动柳州本地制冰市场的发展。
冰块保鲜
助力果蔬外销
“不懂用冰块保鲜之前,这些想都不敢想,本地需要多少就种多少”。韦文景是柳江县三都镇某蔬菜生产基地的负责人,现在每天都有将近10万吨的葱花、生姜、蒜苗等发往云、贵、江浙等地,而这一切都得益于1995年的一次外出考察。
韦文景说,1995年之前,他也种菜卖菜,但是当时不知如何保鲜,蔬菜只能在本地市场和柳州周边售卖,每天只能销售2000到3000斤,大量的蔬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他偶然得知,用工业冰可以保鲜蔬菜,利于进行长途运输,他便外出学起了经验。
“当时柳州制冰厂少,每天就生产200条左右,冰块的价钱也贵”。但是为了在运输过程中保鲜蔬菜,他也开始慢慢尝试着做。“装箱时基本都是一层蔬菜一层冰,这样才能保鲜”。韦文景说,一般情况下,他都是先拉到冰才去拉菜,没有冰根本不敢要菜,高温天热,没有冰块降温保鲜,蔬菜很快就会腐烂,造成损失。
随着果蔬外销的增加,冰块供不应求,嗅到商机的生意人就陆续开了几家制冰厂。因为需求量大,10几年来,韦文景已经辗转换过几家制冰厂了,他现在是基隆开发区某制冰厂的大客户,每天大概需要800条冰砖打碎来用。
农贸市场
分销近一半工业冰
除了果蔬外销外,柳州制冰厂的另一大客户就是柳邕农贸批发市场的几大门店。“市场里的门店有些是厂家的,有些是专门做销售的,我自己就有两家店”。位于基隆开发区的某制冰厂负责人韦天福告诉记者,由于货源不同,销售能力不同,市场上的销售方基本都是各凭本事,价钱不等。
9月2日晚8时许,记者来到柳邕农贸批发市场,此时市场已经闭市,但海鲜市场仍是一片繁忙,鱼贩忙着将从外运来的鱼类、冰冻海鲜装货卸货。
肖先生是永前菜市的鱼贩,开着自己的微型面包车,搭载着几个大鱼缸前来买鱼。“装鱼之前我都会来买冰,这几个大缸一整块冰打碎就够用了,有时20元,有时24元、28元,价钱都不一样”。肖先生说,他曾问过柳邕市场里的鱼贩,由于买的量大,又是熟客,他们一般20元或24元都能买到。
晚上9时许,记者来到其中一家售冰的门店,声称需要买冰,并谈好了20元一块,谁知过了几分钟,老板接了一个电话后,马上改口25元,原因是冰库库存告急,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而跟柳邕农贸市场相比,市内一些小的市场则更贵。“永前菜市也有卖,4元一块,面积是一整块冰的八分之一大小”。肖先生说,小市场里卖冰的商贩卖的量比较少,有些是自己去制冰厂里进货,有些是直接到柳邕市场的门店进货,一整块冰的售价在32元—40元不等。
此外,韦天福告诉记者,一些超市、酒店也会需要工业冰,近年来一些不适宜安装空调、风扇的厂房、车间,在高温天气也会购买冰块来给室内降温。
由水成冰
需要近24小时
为了揭开工业制冰的神秘面纱,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基隆开发区的某制冰厂。
一进厂区,记者就看到了那如大棚一样的制冰车间。在该厂负责人韦天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制冰车间,制冰车间由两套设备组成,一套正在运转,发出嘈杂的轰鸣声;另一套,由于电压不足等原因,从去年添置至今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下午3时许,车间里仍透着一丝凉意,工人们刚从冰模里取完冰,又往冰模里灌注了水,开始新一轮的制冰工序。
韦天福用航吊机提起了其中一块隔板,隔板下巨大的制冰池中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的冰模。韦天福介绍,工业制冰跟家用冰箱还是有所不同,工业制冰用的是一种盐水间接制冰法:先将装满水的冰模放入制冰盐水池中,再开启压缩制冷机,使盐水池的盐水降温并保持在零下十几度,通过工业盐水降温,经过将近24小时,冰模里的水就可以结成冰砖了。
结成冰砖之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用航吊机把冰模提起,放入一个装满常温水的沟槽中进行脱冰,脱冰结束后制冰过程也就结束了。
韦天福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厂子只有一台机器能够制冰,产量每天在500多条,如果另一台产量在700多条冰的机器也能运转,他这里就是当之无愧的柳州第一大制冰厂了。
淡旺季明显
做冰养冰都要钱
这么多的冰同时出窖,一时半会卖不完又怎么办呢。“要运到冰库储存。”韦天福告诉记者,任何一个制冰厂都会有冰库,冰出窖后会马上运到冰库储存,等到有客户上门运冰时,再从冰库里取出来装车。
趁着工人搬运冰砖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记者跟着工人进入冰库。厚厚的冰库大门一打开,一股寒气逼来,冰库呈现在眼前,冰砖在冰库里码放得整整齐齐。
韦天福告诉记者,这个冰库能储存5000条冰,一天24小时都要制冷,每天花在冰库上的电费都要1000多元。“做冰要电费,养冰也要电费,我上个月光电费就交了10万元”。韦天福说,冰能卖出去才是钱,要不然光是放着每天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冰受天气、气温的影响非常大,有时候天气降1—2℃,或是下点小雨,销量都会有明显变化。每年的5—10月是旺季,就靠这几个月挣钱,冬天基本都是卖不完的。
“冰库的温度是零下4℃,大热天的进去干活都要穿两件衣服”。冰窖里的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他们都会把外套放在冰库外,进冰库就穿,出来就脱,说话间他正用冰钩夹着巨大的冰砖在地上拖行,将它们通过运输管道运送到碎冰机上打碎装车。
该工人告诉记者,这些冰砖重170—180斤,该厂每天卖冰1000多条,他们四个工人,每人每天要搬两三百条冰。虽然是有人买冰就工作,没人买冰就休息,每天还是会有4个多小时待在冰冷的冰库里,在零下4℃和室外30多℃中来回穿梭。
记者穿着短袖在冰库里待了10分钟后,连打几个寒颤,支撑不住赶紧出来,走出冰库时,迎面而来的热气使眼镜积了一层霜,缓了2分钟才适应。
每个月开门
就要10万到20万花费
谈起当初如何入行时,韦天福苦笑了下。“当初看着人家做,就觉得特别挣钱,现在自己进来了才知道。”韦天福说,做制冰厂主要是投入特别大,像他这个厂的规模投入得500多万,再加上每个月的租金、水费、电费、工人工资等,零零总总加起来每个月一开门就是10万—20万的花费,而且前期投入太大,5年都不一定能回本,这期间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就很有可能经营不下去。
“我老家是三都的,在那边有亲戚是做蔬菜基地的,有固定货源才敢做”。韦天福说,对冰块需求量最大的是蔬菜,而且蔬菜用冰不受淡旺季影响,在柳州的几个厂子里,一般都是有亲戚朋友是做蔬菜基地的,有固定货源才敢入这个行,此外,大多还在市场里开有自己的门店,厂家直销,必须得保证销售渠道畅通才敢做这行,否则冰块做出来卖不出去,化成水便是血本无归了。
9月3日下午3时30分左右,记者在该厂看到,仍然有不少货车陆续前来装冰。韦天福说,每天上午7时—下午3时是厂里最热闹的时候,现在他就想着趁市场还好,尽快让那台闲置了将近一年的机器转起来。
新闻推荐
华诚代客求购房屋、商铺15577726099保利靓房水天一文源华都百草园09年新房市中心旺铺卓联置业70㎡2房2厅稀缺户型免过户费15676272867霸气楼中楼250㎡无限江景送3个大露台150077290044房2厅2卫14...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