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制图
炎热的夏季是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一不小心,拉肚子、甲肝、红眼病等疾病就会让人徒增许多烦恼。不过,只要注意卫生、小心防范,大多可以远离这些疾病的困扰。该留意哪些呢?来听听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怎么说。
肠道传染病
夏季炎热,肠道传染病病原生长繁殖变得活跃,肠道传染病也由此成为夏季疾病的“主角”。疾控人员提醒,夏季易发生的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以及甲肝等,需要加强防范。
●霍乱
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6—9月份是霍乱流行高峰。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霍乱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霍乱弧菌传染而又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或食物,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径传播。
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所以,有腹泻症状,尤其是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除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与夏季气候适宜痢疾杆菌繁殖、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食物型传播、水型传播、苍蝇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在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中:污染的手很关键,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后马上抓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均会致病。细菌性痢疾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预防要点是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品,饭前便后要洗净手。
●其他感染性腹泻
其他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属于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夏秋季多发,其临床表现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建议外出旅游、出差或工作时要挑选卫生条件好的餐馆就餐,并尽量少食凉拌菜,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
●甲肝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感染对象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成年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2012年,柳州市柳江县一所中学曾发生甲肝传染疫情。疫情的出现与学校的水源受到污染有关。受污染的食物也会致病。一旦人群中的易感者(指既往未感染甲肝病毒、未接种过甲肝疫苗,对甲肝病毒无抵抗能力者)食用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品和水均可引起甲肝的发生。接种甲肝疫苗是目前预防和控制甲肝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此外,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附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避免疾病的媒介传播。
红眼病
夏季多发的疾病,还包括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就是俗称的红眼病。随着游泳池陆续开放,估计红眼病患者会逐渐增多。喜欢到游泳池游泳的市民需要留心了。
患者眼部分泌物及泪液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部分患者的咽部、粪便中也存在病毒。红眼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播途径大致为患者眼部分泌物-手-健康人的眼睛,或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物品-健康人的眼睛。患者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
红眼病起病急,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潜伏期短,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发病两周后传染性最强;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要预防红眼病,就要注意在公共场合不要随意揉眼睛,多洗手,工作场所的电脑、键盘等常接触的物品使用前最好消毒,尽量不要与人共用;无论大人小孩,游泳时戴上密封性较好的护目镜;进入游泳池前后,点滴具有抗病毒抗菌功效的眼药水。如果患了红眼病,不去游泳池,避免传染给他人。
中暑
这段时间下雨不断,但随之而来的,有可能是持续高温。疾控人员提醒,在烈日当空或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活动或滞留时,容易出现中暑。
这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热量蓄积过多,引起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会产生一系列中暑症状。此外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都是中暑常见的诱因。
在高温环境下,如果出现大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等情况,就要考虑中暑的可能。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轻症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度以上。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以出现混合型。重症中暑可导致死亡。
出现中暑症状时,首先要迅速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喝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可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如果体温升高,可用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或用30%酒精擦浴直至皮肤发红;如果出现重症中暑症状,一定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要预防中暑,就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滞留。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室内保持通风,开空调时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应抽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进行耐热锻炼。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充足睡眠,睡觉时避免空调和电风扇直吹。家里常备防暑降温药,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按药物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高龄老人、孕产妇、婴幼儿、有慢性疾病的人,在高温天气尽可能减少外出。
“空调病”
除了上述疾病,还有一些儿童在夏季容易患的疾病是需要家长引起注意的。比如“空调病”、热伤风等。
炎炎夏季,自然少不了空调。但儿童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少,毛细血管丰富,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如果使用空调不当,就会容易引发“空调病”。
市民陈女士的女儿最近就被“空调病”困扰着。陈女士的女儿7岁,因为特别怕热,陈女士晚上便整宿给女儿吹空调。早上起床后,女儿从空调房里出来,总会搓鼻子、打喷嚏,近几天还出现了咳嗽的症状。就诊时医生说那是“空调病”的典型症状。
如果你家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孩子长吹空调,并有流鼻涕、鼻塞、咳嗽、发烧等,很有可能得了“空调病”。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吹空调,房间每天应至少保持2—3小时的通风。开空调前注意空调的过滤网清洗,因为过滤网中的灰尘容易滋生螨虫等过敏源。此外,空调病属于着凉引起的病,因此需要多出汗,可以多给孩子喝水,最好是白开水和淡盐水。根据孩子的情况,还应注意及时就医。
从空调里进进出出,免疫力不足的儿童还容易患感冒,也就是常说的热伤风。热伤风是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染的常见疾病,多由暑湿引起。热伤风容易引起儿童呕吐、腹泻,建议准备藿香正气水。开空调时温度调到26摄氏度左右,注意通风换气,不要让儿童长时间待在密闭空调房内。此外,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最后,还有一种“夏季病”需要注意,那就是痱子。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皱襞部位。要预防儿童长痱子,需要家长注意清洁孩子的皮肤,让孩子勤洗澡、勤换衣,穿宽松的衣服,便于汗液蒸发;多用干毛巾擦汗,保持皮肤干燥;多喝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如果长痱子了,叮嘱孩子别挠抓,防止继发感染,注意用温水擦洗长痱子的部位。
新闻推荐
本周日,“超级大本营”邀请30个家庭去“野炊”教孩子学野外生存知识
即将于今年暑假举办的“超级大本营”夏令营,其中有一个项目为野外生存技能训练。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体验野外生存这一项目,本周日(21日)超级大本营将邀请30个家庭,到田野开展“野炊”活动。活动将...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