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舞龙表演获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昨日,由南国今报举办的万人端午大赶圩活动,在柳州国际会展中心热闹举行,浓浓的原生态乡村集市,吸引了数万市民参与其中,大家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挤满了每一个土货商铺,场面很是壮观。
现场土货云集
赶圩是农村的交易习俗,在广西多地少数民族仍旧保留着这个古雅的传统风俗,圩日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舞狮舞龙、锣鼓喧天,场面蔚为壮观。为了能够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感受这股原生态的淳朴“圩味”,南国今报活动组委会参照传统的圩内贸易,约定俗成,分门别类:铲刀磨剪、编织竹器、修制农具等古老行业,统统呈现在展示台上;簸箕、竹筐等传统商品,在圩日交易;手工肉丸、黄糖米糕、客家酿酒、手工糕饼等地方风味美食,在圩日随处可见。当然,那些土生土长的绿茶、红菇、土鸡蛋等更是琳琅满目。
现场,城里难得一见的“土货佳肴”,是最赤手可热的交易货品。来自柳江县三都镇板江村六十多岁韦女士,带着自家使用了几十年的石臼现场舂糍粑,可以看见舂打工具竹棍子头部经过长时间使用,被磨得十分光滑。“虽然村里也开始用上了舂撵机器,但是手打出来的糍粑味道不一样。”韦女士说,手工制作的“土味”不同于机器,是能够用舌尖品尝出来的,所以这来自山里的原生态味道,短时间内就被赶圩市民抢购一空。
在土货展示台上,还陈列着米面、五香、菜头粿、麻糍、杂豆腐等传统食物,其中玉米粉最受大家青睐,制作者韦女士说,玉米收割完,家里人吃不完,将剩余的玉米打成粉,不加任何添加剂,压成的玉米粉,香滑可口百吃不腻。这些来自乡下师傅传统的手工制作,不到半天时间,就已经销售完毕。
还可体验农耕
圩日上,不光农副产品交易火爆,还是美食的饕餮盛宴,有让老柳州怎么都吃不腻的香辣螺蛳粉、脆香有嚼劲的牛肉干、金黄酥烂的鸭脚等经典食物,有传统巷口小吃,例如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潘家豆粉馍、林记豆腐花等,还有来自省外的异域美食,山东的酱香大饼、台湾手抓饼、竹筒饭等,数百种美食尽在国际会展中心。
吃喝必然离不开玩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情此景大多数人都只在课本上感受过,但圩日专门设立了农耕体验区,市民不光能够亲自参与原生态的手工摏粑粑,石钵擂青椒等务农体验,还可以穿戴素人手工制作的蓑衣、斗笠合照留影,远离尘世的纷扰,享受一次归园田居。
舞龙恢弘壮观
既然是赶圩,怎么少得了歌舞表演,此次盛会邀请了闻名于广西的来宾上暖村舞龙队,22人的舞龙长队恢弘壮观。舞龙头的是46岁的覃先生,他带领着上暖村人为赶圩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祖传的舞龙技艺,全场观众将其围得水泄不通,雷鸣般的掌声更是证明了传统风俗的精彩绝伦。
端午时节就需要一场这样的赶圩日,每天都有壮乡欢快的鼓声、浓香的糯米甘醇壮家酒、雀跃的舞龙表演、精彩的武术演绎,它鲜活亲昵,不用翻阅史书,不用听人讲古,只需要站在那里吃喝玩乐,让久居城市的自己重温满是故事的历史,精彩不停歇,活动直至6月11日,来会展中心赶这场端午大圩。
今报记者伍蹈 文/图
新闻推荐
“黑校车”似大铁笼 塞进68个娃左右两侧窗口用铁丝网封死,报废车况严重超载
“黑校车”左右两侧车窗都被铁丝网封死。今报记者岑琴摄今报记者岑琴通讯员韦豪强一辆车窗用铁丝网封死、车身油漆已经锈脱的无牌大客车内,竟挤着68名村里娃。昨日上午7时许,这辆正拉着孩子们去往...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