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仙人山东北面的“石豆石”像阿诗玛,更多人联想起“刘三姐”。
西北面古石豆屯的古宅老巷子
与松鼠山一样,七星”座座有溶洞
小朋友,手牵手,石板桥上走
仙人山上的“南天门”
鸭趣□记者唐元贵/文 张志军/图女娲炼36501块石头补天,最后只用了36500块,单单剩了未用的1块,被弃于大
荒山青埂峰下……《红楼梦》这样开篇后,
“无材补天”的弃石便“幻形入世”,演绎了一段惊世传奇。如果因为这段传奇因无处可考而遗憾,那么,鹿寨县平山镇平山社区石豆屯的前世今生,或许能依稀还你一弯“红楼水月”。
4月27日上午8点,从市区乘车约2个小时后,便到了石豆屯。
距离入屯数百米开外,屯口左侧的一座石山,好像早已按捺不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寂寞春心,不时地抬头远眺。约其50米高的东北面,根脉相连地兀自竖立起约40
米高的不规则石柱。体积似乎正与《红楼
梦》里“高经十二丈 、方经二十四丈的顽石”接近,而生得“骨骼不凡”的这根柱石是否也孕育着一颗“宝玉”?这无人知晓,但它的“标新立异”却成就了这块风水宝地有史400多年以来,从未变更过的名字—— —石豆。
与“马踏飞燕”之于中国旅游的意义一样,“石豆”之于石豆屯,它不仅是个外在的标志,更是屯里的文化图腾。它像黄山上的飞来石,像微缩后的千佛山,更像刘三姐那简洁大方的头型。
“这7座山,不仅伴着天上升起来的月亮,还有地面上从屯往东流的半月形的河流。”由“石豆”下走过,从西南登上距离“石豆柱”最近的“仙人山”,经历了“一线天” 、“南天门”等自然景观后,村民站在山顶,列数布罗在周围的“松鼠山”、“猛虎山” 、“穿岩山”等6座山峰。村民说,每当月亮从东边升起,还有西头银光下的“月形河流”中倒映着“月影”,发酵出一幅“七星伴三月”的奇美意境。而“石豆”便是这鸿蒙中,汲取天地精华的“通灵宝玉”。
沿环屯公路,进入“通灵宝玉”西南面建于1974年的新石豆屯。当年柳钢农场留下的房舍,整齐得如同流水线上已然成型的钢板,只是好些屋顶多了些太阳能热水器等新兴设施,同时,屯里还新建了篮球场 、舞台及停车场等。
“村民们就经常以家庭或者邻居组队,打气排球 、篮球。”社区党总支罗与勤说,保守估计,石豆屯2009年人均收入7300元,几乎是柳州市农民人均收入的两倍,在石豆屯建设中,不少项目投入都是村民自己出的钱。村民们对今年刚刚举办的石豆屯“三月三山歌会”津津乐道,“来了5000多人啵”。
与柳州市一般农村相比,石豆屯可谓“富甲一方”。然而,如今它活跃的新农村发展思路,应该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在“石豆”西北方向已经“破败”的古石豆屯,其风光的古迹依然尚存。
在奇石错杂的鳜鱼河东岸,便是“明朝正德五年”从江西迁徙至此的先人建立的古石豆屯。在400多年前建筑的残垣断壁之外,香樟 、大麻竹已经将圆形古屯密封,偶尔露出青砖黑瓦的飞檐翘角。闻着金银花香,从西面河岸城墙上的门洞进入古屯,2排坐东向西的高大穿斗式构架的硬山顶古建筑,便耸立在眼前。走在光润如玉的石板路上,细细品味现存9栋前后相通的房舍上的每一个细节,繁缛艳丽的斗拱,精妙结合的石木雕刻,线条隐约的彩画……不难发现这里也曾繁荣 、华丽过。
36年前,大部分人迁居新屯,古屯似在“红楼梦”一般的悲剧中没落,萧条。而今,生活富足的新屯人又怀念起西北面幸存的老房子来。
因为,返朴归真的今天,复古再次成为一种潮流。
相关链接
平山镇石豆屯位于平山街西南2.5公里,是平山镇2009年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列入鹿寨县2010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建设项目,全屯群众78户,350多人,人均耕地5.亩,列全镇第一。盛产甘蔗、水果、蔬菜、土鸡、野猪等农牧产品。
村屯负责人:罗与勤(社
区党总支)电话:
13488420822
新闻推荐
青青陌上寻麻桑“石榴”河畔闻香樟 ——鹿寨县寨沙镇六往村下寨屯
洛清江上竹筏悠悠樟树与枫树合欢一处的现实是,没有结果的恋爱。桑田新村顽固的炮楼张扬着自由的精神。江滨公园300多米的“T”台朱顶红笑靥如花□记者唐元贵/文张志军/图“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鹿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鹿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