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政府提出要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当时大多数年轻的职工在“文革”中有的小学未毕业,有的仅小学水平,有的初中只读了一二年,就从学校走向了社会。
年轻一代如此普遍缺少文化,如何向“四化”进军?因此,柳州市总工会决定举办柳州市职工业余夜校,让青年职工们重新入校学习。
由于报名读夜校的职工数目庞大,而能抽出时间到夜校上课的老师有限,市总工会首先在各所中学设置考场,进行书面考试后择优录取。
本市的每一所中学就是职工业余夜校的一个分校。职工们求学的热情颇高,晚上7时半上课,7时左右骑自行车的、步行的职工就接连不断地进入学校大门。教学楼前,那一排又一排的自行车在夜色中闪闪发亮,教学楼里灯火通明。
当时我就读一中分校。在夜校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上语文课的张老师,看其模样已年近花甲。张老师的知识丰富,且善于启发人。他表扬我的作文写得比较好,在作文讲评时他居然有些激动。也许是因为那些作文是经历过社会生活的夜校学生写的,能较真实地反映生活,与他平时看到的学生作文不同。
在做划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词类的作业时,我怎么也搞不清楚如何划分,作业做得一塌糊涂。可张老师却在作业讲评中说:“有的人虽然没有学过语法这一类东西,但他通过不断地看书,不断地拿起笔来写,再加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写出了人们看得懂的语言,他也能成为一个作者。”我感到张老师的这些话是针对我说的。在后来的岁月里,每每想起张老师的这些话,对我就是一种激励。而现在我能拿起笔来写一点小文,这少说也有点是得益于张老师当年的教诲。
新闻推荐
...
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