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而歌就是他们的夜生活侗歌或从“春秋”来
请大家安静坐下来,听我唱一首歌:“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飠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听懂了吗?不懂?那我再唱一遍:“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这就
是有名的《越人歌》。当然,这首
歌最早不是伟哥唱的,而是越人唱
的。它被记录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卷十一·善说篇)里。开头
那串文字乍一看像现代网络上网友们用文字做的恶作剧,让人头大,其实它是当时人们用汉字记下的
《越人歌》的古越语发音。
越人是现代壮 、侗 、苗 、瑶 、布依 、仫佬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因
此,《越人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
为历史上这些少数民族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首山歌,它和楚国的其他民
间诗歌一起成为了《楚辞》的艺术源头。普遍认为,《越人歌》演唱
使用的是古壮侗语族语言。
关于《越人歌》的背景故事是
这样的: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坐船出游,有爱慕他的越人船夫抱着船桨对他唱歌。歌声悠扬缠绵,委婉动听,打动了鄂君,当即让人
翻译成楚语,这便有了《越人歌》
之词。鄂君明白歌意后,深为所动,走过去拥抱船夫,给他盖上绣花被,愿与之同床共寝。
也有人认为,“船夫”实为“船女”,这是一首美丽的情歌。鄂君在听懂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
这首歌的原调已无从得知,近年却被人谱上曲,成为冯小刚电影
《夜宴》里的主题曲,由腾格尔和周迅分别在片头和影片高潮处演唱,极尽悲切。当然这只是为了烘托剧情的需要,与歌曲原意并无关系。
由此看来,侗歌可以说是春秋就有,而其原始起源应该还在更古老的时候。
伟哥在探索中发现这样一句侗歌:天不下雨天下雨,树没有枝树有枝。这句看似自相矛盾的侗歌,其实却是用后面的“天下雨”和“树有枝”否定前面的“天不下雨”和“树没有枝”,从而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那就是“我当然想着你,就像天会下雨,树一定有枝
丫”。这与《越人歌》中“山有木
兮木有枝”所表达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侗歌里,这样的比拟比比皆是。
吊脚楼下的“弟子规”
《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
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那么,是否可以说,歌颂爱情就是侗歌的产生的原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吴光祖认为,这只是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侗歌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了“记事”。
吴光祖说,有一首侗歌这样唱道:汉人有字传书本,侗人无字传歌声。祖辈传歌到父辈,父辈传歌到儿孙。壮侗民族都没有文字,现代创造的拉丁字母壮侗文字也没能 推广开来。因此,壮族和侗族的歌书现在多用“汉记壮 、侗音”的方式记录。
很显然,侗歌承载的不仅是歌,更是史,是事。特别在侗族大
歌里,更有许多长篇叙事歌。如《孔
子之歌》 、美道之歌》等。
有人说,所有生活在桂 、湘 、
黔交界(古夜郎国属地)土地上的
子民,他们的灵魂全部都被那谜一样的歌声重新塑造过,在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是由歌声决定的。在侗乡,三 、四岁的孩子就开始学唱歌,到以后谈情说爱 、迎亲嫁娶 、丧葬礼仪 、上山劳作 、村际交往 、乡规民约 、官司纠纷 、族史传承等等都是用唱歌的形式来表达。
伟哥曾采访来自贵州的名歌手
吴永英和杨光春(在柳州市经典剧目《八桂大歌》中演唱侗族大歌)。两
人都回忆说,唱歌对侗族人来说就像平时吃饭一样平常,三四岁大的孩子就天天去听大人唱歌,到了七八岁正式跟歌师学歌。学习的时候
首先得背词,就像汉人背《三字
经》,然后才是学旋律。
杨光春说,传统的歌班按性别分为男 、女班,年龄分为小 、中 、大班,歌班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训练培养方法。一般的歌班是按照年龄次来组合的,分为男声 、女声及童声歌班。
“孩子们首先是听故事,老祖宗的故事,知道自己的民族从哪里来,然后开始学一些伦理道德礼仪
方面的歌,如《父母恩情歌》 、《劝世歌》 (侗族大歌)等。”吴光
祖说,这是他们的人生第一课,非常重要。这些歌很多都是从侗族古老的“法典”—— —款约中来。如在
《劝世歌》中唱道:……凡事都要
会打算,细水长流过生活,穷能勤俭会变富,富若奢侈也砸锅。
潭深三丈难见底,树高三丈枝丫多,为人需要守本分,切忌嫖赌与偷摸。别人园中花好莫要随便折,别人田里鱼肥不要乱去捉……为人应该心术正,穷莫乱来富莫摸……为人需要讲和气,老的莫欺幼莫凌,兄弟不和金变土,全家和睦土变金……父母的话需要听,兄弟姐妹要同心……“这些都是做人之本。只有懂得这些才有资格唱歌。如果做人不端正,你唱这些歌时都有愧于心。”吴光祖说。
经常行走侗乡的人还会发现,不管是老一辈的家庭还是现在年轻人的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两个孩子。
早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侗族人就在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形成了好习惯。有侗歌这样唱道:“祖祖辈辈住山坡,没有坝子也没河,种好田地多植树,少生儿女多快活。一株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告知子孙听我说:不要违反我款约。家养崽多家贫 困,树结果多树翻根。养得女多无银戴,生得崽多无田耕。女争金银男争地,兄弟姐妹闹不停。盗贼来自贫穷起,多生儿女穷祸根。”
由“乐”及“礼”的一次悲壮
看来侗歌的启蒙教育与孔子的
《弟子规》可谓异曲同工。那么,
侗歌在培养人品方面到底作用有多大?记者想起在三江采访时了解到的一件奇事。
1933年,在高定侗寨,年轻的侗族歌手吴宏庙偷了本寨人的东西,被送进鼓楼进行公开处理。寨老和乡亲们经过讨论后都认为,吴宏庙平时知歌达理,偷人家东西只是一时糊涂,又属于初犯,应当从宽处理,决定罚他40两银子,寨子里还有人愿意替他出银子赎罪。
然而这时,让人惊讶的事发生了。吴宏庙却说:“我偷了乡亲们的东西,犯了祖先的规约,只能用死来赎回自己的罪过。大家都知道我爱唱歌,因此,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在处死我之前,能为大家再唱一首告别歌。”他在告别歌中唱道:“最后一晚与大家聚会,请听我唱首告别歌。我是老鹰,如今被棕索住难解脱。好心的朋友劝我改恶从善另做人,他们凑足40两白银为我把罪来洗刷。好心的朋友越劝我就越难受呀,我的心好像那蓝靛桶越冲泡越多。因为我的过错把亲戚朋友的脸面全丢尽,有如一处塌方捣浑了一条河。因为我的过错把爹妈也连累了,有如一只粪蛆使一口井的泉水不能喝。树根断了树木再也难生长,人心坏了再也难找医治的良药。如今我是断根的树木坏心的人,我偷了乡亲的货物违背了祖宗的规约。我是老鼠就该受竹夹来夹,石板来压,我是老虎就该受猎枪来打利刀来割。别了,父老乡亲别了,爹娘兄弟。此生我造下的罪孽太多,下世变牛变马我再来为大家干活。”全寨的人都含着眼泪围着鼓楼倾听这位年轻歌手的绝唱。唱完告别歌,根据有关款约,吴宏庙被其亲叔伯兄弟带到山上执行了活埋的处罚。
喜“乐”之人必懂“礼”,吴宏庙以死谢罪的行为让人肃然起敬。可见,侗款侗歌中所写所唱在侗人品行的塑造中的重要意义。
新闻推荐
爱心毛线两处可领 即飞鹅路长楼市场18号 、新佳华1号恒源祥专卖店
...
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