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武和同事与卡塔尔运动员合影。
曾有武和国家击剑女队运动员合影。
□记者陈熠曾有武在自己的QQ签名里写道:“身体累了稍微休息……”广州亚运会落幕,他还不能松劲,接下来需要继续为残亚会服务。他过去每年都要回柳州两三次,今年却还没有机会回家乡与亲人团聚,但亲人们却在柳州为他感到骄傲。作为亚运村医疗中心的志愿者,这位“柳州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在比赛期间帮助那些举世瞩目的明星运动员们,默默地做着“修复”工作,也将医学、文化和友谊传到了亚洲乃至世界各个角落。
忙碌快乐的“村医”
曾有武是亚运村门诊部的行政组织者之一,从亚运村开村之后,他和同事们就忙开了。在比赛期间,门诊部每天要接诊200多人次,最多的一天超过300人次。
运动员们虽然强壮,但长期的训练比赛也使他们有着很多伤病和疲劳,曾有武说,医疗机构里最受欢迎的就是理疗,“运动员有病没病都要来享受享受”。门诊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本配齐了所有科室,仪器先进、服务又好,最重要的是这一切医疗服务都免费,于是许多运动员都乐于找“村医”们诊疗,“对于一些欠发达国家的运动员,这里的服务是他们在国内享受不到的”。
曾有武也因此每天都看到许多大名鼎鼎的运动明星在这里“出没”,篮球、羽毛球、排球等国人熟知的国家队员都是“常客”,虽然曾和同事们有时难免内心激动,想找明星们签名合影,但作为志愿者,这一切都不允许,“以免打搅运动员,也影响正常的医务工作”。
曾有武每天都早上6点就出门,几乎都是晚上10点以后下班,有时凌晨方能回到家,“很辛苦但很值得很有意义”。他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组织,白天事无巨细,比如医疗垃圾的转运、交接,运动队自带的队医与医院诊疗之间的协调等等工作,都要操心。哪怕晚上10点交班之后,还要经常与其他国家的医官等专业人士交流。
“一位泰国医官对中国的针灸非常感兴趣,常带队员来做治疗,我们就让医生帮助他 采购相关仪器、交流一些技术,他们都很高兴很感谢”。
亚运不仅是体育竞技,也是无处不在的交流和学习。
他是钟南山的“门徒”
曾有武是柳州家乡亲人的牵挂,也是大家的骄傲,记者联系到他,正是他的姐姐主动拨打晚报热线所提供,他姐姐说:“柳州走出去的人才为亚运服务,我们一家人都很自豪。”曾有武的履历,让人看到了一名年轻医学精英的成长过程:2002年广西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广西医科大学急诊工作,2003年在临床一线参加抗非典。2005年5月,他辞职离开医科大,只身来到广州谋职,受聘于当年抗非典举世闻名的广州医学院一附院呼研所—— —这是在医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享有盛誉的钟南山院士的医院。
由于工作突出,他当选为医院突发事件急救医疗队队员,2007年11月参加了广州世界羽毛球公开赛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2008年春运期间由医院选派参加抗击冰冻灾害,在广州火车站为滞留的旅客提供医疗保障。
2008年汶川大地震过后,曾有武作为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赶往灾区一线,在四川成都、卧龙、映秀镇参加抗震救灾、提供医疗救治;当他和同事们归来之时,广东省相关部门领导和钟南山院士亲自迎接这些志愿者们,他也因此获得广东省卫生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及广州医学院抗震救灾模范称号。钟南山在非典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中所表现的勇于担当和 非凡魄力,也一路影响着曾有武的成长历程。
!服务亚运不仅是一两个月的事
亚运比赛不到一个月时间,但曾有武和很多志愿者们为此的付出却早已开始。
他说,从2009年1月开始,广州市政府就决定由广州医学院承办整个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的亚运村医疗卫生工作。曾有武和其他同事一起组成“广州医学院亚运会筹建办公室”,正式开始亚运会运动员村医疗门诊部的筹建。“也就是相当于要办一家大医院一样吧,工作任务很繁重,很琐碎”。
新建一家医院,工作量可想而知,“前期主要是亚运医疗设备耗材、门诊基础设施、门诊部专业志愿者的 面试选拔、考核、专业培训和外语培训工作”,曾有武和同事们通过考核招录了320名志愿者,组成了亚运村的医疗机构,“志愿者们要求具备医疗护理等专业工作能力、有奉献精神、还要外语好”。
临近亚运开幕,曾有武还要负责组织志愿者们进行多次的亚运门诊部医疗演练,确保门诊部的后勤物资保障。开赛后,曾有武每天的工作是参与门诊部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保障门诊部能及时有效地服务各国运动员、官员,并接待来自各国的重要官员的门诊部来访、参观等。
曾有武说,服务亚运不仅是一两个月、一年两年的事,其间的收获是今后一辈子的财富。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