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在鉴赏鱼篓针瓷罐。一只螃蟹奋力往外爬,栩栩如生。行家为藏友鉴宝。褐釉铺首陶罐保存非常完整,底部印有“大清光绪年制”几个大字。青花瓷碗获行家好评。
不少人常常混淆陶瓷这两个概念,总把陶器当瓷器。在9月14日本报举办的“掌眼”活动中,就有藏友分不清楚,到底什么是陶器什么是瓷器,认为它们都是一个类别,其实不然。
藏品充满生活味
藏友们带来的瓷器五花八门,不光有碗、碟、瓶等常见的收藏品,一个清末民国初的鱼篓针瓷罐吸引了藏友的眼球,这个瓷罐造型独特,是柳州市民张先生搬家的时候,从柜子里翻出来的“宝贝”。他记得这个瓷罐在他家已经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很久以前搬动的时候,还不小心碰坏了瓷器一角,破坏了瓷器的品相。
鱼篓针瓷胎非常细腻,“编织”的鱼篓针每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好,在鱼篓口,还有一只螃蟹奋力往外爬,栩栩如生。柳州艺术品鉴赏学会会长罗安鹄观察后说,这件鱼篓针瓷器的使用痕迹非常明显,是清末民国初常见的作品,多烧制于民窑,价值虽然不高,却是很好的装饰品。
此次藏友们带来交流的瓷器中,谢先生拥有的一只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碗,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宝翠蓝在清早期是皇家御用的色彩,到了清晚期才在民间慢慢流行。”罗安鹄说,这只瓷碗宝翠蓝色彩自然,碗身的折枝花结构合理,底部圈足很深,内圈足高于碗低边缘的水平线,都是清末特有的细节特征。除此之外,碗口的酱油边也是清末时期独有的特征。
褐釉铺首陶罐
谢先生带来的一只褐釉铺首陶罐得到了行家的赞赏。这只褐釉铺首陶罐保存得非常完整,底部印有“大清光绪年制”几个大字,罐身对应贴饰的兽面衔环铺首,更增添了威仪和神秘气息。行家仔细鉴定过后,认为这只陶罐至少有120年的历史了,早在光绪时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食品储存罐,用来腌制食物。
就在藏友欣赏这只“瓷器”的时候,柳州艺术品鉴赏学会秘书长李广生纠正说,这件褐釉铺首陶罐不是瓷器,而是陶器,不能将陶和瓷混为一谈。只见李用手指敲打陶罐,发出了“咚咚”的沉闷响声;再用手指敲打另一件瓷碗,发出了“叮叮”的清脆响声,从声音就可以辨别它们有所区别。
罗安鹄说,这件陶罐本来应该还有一个盖子,从罐口的造型和痕迹就能看出来,但是或许是年代久远,盖子已经被损坏弄丢,如果陶罐完整,也是一件不错的藏品。
藏品陶瓷少精品
谢先生带来的藏品中,有两个瓷碗内部刻有文字,李广生指着碗里的记号字告诉藏友,从收藏角度来说,碗里刻的字和瓷器上的裂纹、冲口一样,都会极大影响瓷器的品相,影响瓷器的价格。
在以前,每个家族都由多个小家庭组成,当家族聚会的时候,都需要自带碗筷。那个年代的饭碗规格和花纹都较为统一,家庭数量多了,就很难分辨碗是哪一家的,大家也会因此产生矛盾。久而久之,人们为了辨别自家饭碗,就在瓷器内部做上印记。
活动中,不少藏家带来的陶瓷都是老东西,但多为明末清初的藏品。罗安鹄介绍,现存世量最多的陶瓷藏品,就是明末清初的,且多为民窑烧制,缺少精品,若谁能够拾遗捡漏一两件皇家御用陶瓷,那就难能可贵了。
今报记者伍蹈/文 韦巍/图
■相关链接:
陶与瓷的区别
行家介绍,人们常说陶瓷,其实陶和瓷并不是同类物品,用通俗话讲,陶器就是陶土烧制的器皿,瓷器就是瓷土烧制的器皿,它们主要因为原材料和烧成温度不同而有所区别。
首先,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而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其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不高,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其三,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其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而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其五,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新闻推荐
9月24日21时30分至9月25日09时30分,因供水管道施工,荣军路从鸿泰明城至九头山路口、柳石路从蝴蝶山路口至五叉路口、蝴蝶山路、九头山路、羊角山路停水。受影响的主要用户...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